茅山與茅山道院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茅山,原名句曲山,相傳西漢景帝時(公元前157-前141年),有陜西咸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來茅山創建茅庵,潛心修道,采藥煉丹,為民治病,濟世救人,三人號“三茅真君”,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三人曾分處三個山峰修道,后人稱它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南朝齊梁間著名道士、煉丹家、醫藥學家陶弘景辭官歸隱茅山,充實發展上清道派,開創道教茅山宗(又稱茅山派),隋末唐初道士王遠知敕建太平觀,唐宋時期,茅山高道輩出,羽流云集,上清道派大興,敕建宮觀眾多,極受皇室推崇;從魏晉至元代,茅山共有四十六代宗師傳承,金元時北方興起全真道,后不斷南下,漸傳入茅山,此時的茅山,宮、觀、廟、宇、館、殿、堂、亭、臺、樓、閣、壇、精舍、茅庵、道院、丹井、書院、橋梁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300余座,5000多間;明代以后,茅山道教日趨衰弱。清末至民國間戰火連綿,茅山道教宮觀廟宇多遭焚毀,后僅存九霄、元符、崇禧三宮與德佑、仁佑、乾元、玉晨、白云五觀,俗稱三宮五觀?箲鹌陂g,日寇曾對茅山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掃蕩,茅山僅存的三宮五觀多遭破壞,所存亦多破爛不堪。
解放后,茅山原來的三宮五觀合并為“茅山道院”,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迫中斷,后僅存九霄與元符二宮破爛殿堂房舍20余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蓋竹洞天——佛與道的匯聚
下一篇:蒲松齡與嶗山太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