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竹洞天——佛與道的匯聚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1600年前的天臺山石梁,一位僧人獨坐橋邊。
石梁是一座天生石橋,一道瀑布從橋下飛流直下,橋下是萬丈深淵。月色下,入定的僧人,隱約聽到橋頭誦經鳴磬之聲,睜眼之時,忽見橋西端有一石洞,洞門大開,平時狹窄的石梁也變得寬敞。僧人走過石梁,來到一處梵聲繚繞的佳地,只見五百位羅漢或坐或臥,姿態各異,悠閑自在。一位羅漢對這位僧人說:“再過十年,你會到這里來的。”瞬間,眼前的景象消失了,石梁依然橫在前面。這位僧人就是曇猷法師,他開啟了天臺山佛國的序幕。
這個傳說在東晉時就廣為人知,天臺山石梁也成為五百羅漢的棲息地。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座前聽法傳經的五百名弟子,后來都修成正果,這就是五百羅漢的來源。石梁旁的下方廣寺也成了五百羅漢總道場,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一書說:“佛言震旦天臺山石橋方廣圣寺,五百大羅漢居焉。”
明天啟元年(1621年),石梁西端立了一座銅殿,殿為重檐歇山頂,高四尺,寬二尺多,飛檐翹角,全銅打造。銅殿內有五百羅漢浮雕,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此殿為欽差提督九門太監徐貴親自負責鑄造,殿的欄楹間鐫:“皇明朝天啟元年辛酉中秋吉旦,欽差提督九門太監徐貴等喜施助金殿,永遠供奉天臺勝境石梁橋首,清涼山后學沙門如壁募造。”左壁有“欽差分守金衢嚴道浙江布政司參政米成鐘”和“欽差提督抽分兼管和道催儹浙直福江木料工部郎中楊師孔”題名,右壁還有許多的題名。昔日一年四季,無論是風雪之日,還是晴朗之時,中方廣寺的僧人足穿草鞋,走到石梁西端的銅殿前進香,僧人們就以這種方式供奉著五百羅漢,F銅殿供于中方廣寺內的應真閣。石梁旁有一方“棲真金界”摩崖,表明此處為五百羅漢的棲居地。
中方廣寺旁有一山洞,稱蓋竹洞。此洞道家稱之十九洞天,佛家以為五百羅漢棲身之所。道家的十九洞天,有多種說法,一說在黃巖西,也說在臨海南。唐代,司馬承禎提出了“洞天福地”說法,洞天與福地,道家謂神仙所居之所,洞天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蓋竹洞天,又名:長耀寶光洞天,屬仙人商丘子治之。在臨海城南約15Km,為歷史上著名道教圣地之一,也是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十九洞天”。 蓋竹山左挹香爐峰,右峙寶劍巖,獅象守洞,龍虎相伴,半山青松半山竹,飛瀑漂蕩似白龍,巖谷散峙如列屏,茂竹如蓋幽靈異,實乃仙家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道士陳仲林,許道居,尹林子,趙叔道。等四人入山修煉,后得到升天,吳時葛玄嘗營精舍,尚“仙翁茶園”、登霞臺、禮斗檀、石灶、石井等遺跡。晉代許邁,一名元,字遠游,隱蓋竹山?磥恚硕凑媸遣煌岔懀婪饍杉叶紒碲s熱鬧。
宋嘉泰三年(1203年)夏日,天臺縣知事丁大榮游石梁,這不是他第一次游石梁了,石梁旁的佇真亭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那年夏季,天干旱,人們到石梁下的水潭旁祈雨,潭中出現異龜,祈雨成功,于是在此建佇真亭,石梁下的那水潭就稱為“惠澤潭”,此事被記載在宋之瑞所撰寫的《佇真亭記》中。但石梁的蓋竹洞丁大榮倒是第一次游訪,一條幽靜的山道將他引到了一個山洞前,洞并不大,兩旁的修竹掩映著洞口,一股涼風迎面而來,在這酷熱的夏日,他感受到了一絲清涼。
那年的天臺又逢干旱,當他從洞口走出,一場大雨忽然而至。雨落在山道,溪水慢慢漲了起來,洞前的丁大榮似乎看到了水流入了干裂的田地,看到了農夫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位知事沖出蓋竹洞,雨淋濕了他的衣裳,他開懷大笑。
在他心中,這場大雨是五百羅漢帶給天臺民眾的甘露。漸漸地,雨停了,云層中透出一道霞光。在方廣寺,丁大榮寫下了“蓋竹洞天”四字,作為對這場大雨的感激,也作為對棲息于石梁的五百羅漢的感謝。
這四個字,丁大榮請人刻在了蓋竹洞旁的山崖上。字為篆書,分二行,字徑有一米多?钍穑“大宋嘉泰壬戍五月,奉議郎知天臺縣事晉陵丁大榮書。”字為正書,旁又有字一行:“破上人重修。”800多年過去了,每當人們看到這四個字,就會想起宋朝那個夏日的暴雨,銅殿中五百羅漢的笑臉又在眼前浮現。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