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協會關于道教界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
欄目分類:政策教規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任何宗教或社會團體,只有著眼有益于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事業,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得到大眾的認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是道教慈愛思想的旗幟和宣言,積德行善是道教徒實現長生成仙終極目標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因此,濟世利人一直是道教的優良傳統。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既是道教徒踐行教義思想的具體表現,也是道教體現自身社會價值、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必然要求,對于道教事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理念先行,勇于擔當
全國政協俞正聲主席在接見中國道教協會第九次代表會議全體代表時說:“要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認真總結道教界服務社會的寶貴經驗,創新服務社會的方法和途徑,實現公益慈善活動制度化、規范化。……樹立和鞏固中國道教的良好形象。”黨中央對道教界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2年,國家宗教局等中央六部門《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對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動進行了指導和規范。我們必須認真學習中央領導講話和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做好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工作。
為此,各地道協、宮觀要樹立正確的道教慈善理念,加強道教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調動全體道教徒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深刻認識到從事公益慈善活動是實踐道教信仰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弘揚道教倫理道德的具體體現;要通過不斷的宣傳引導,消除某些認識上的誤區,如認為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影響自身修行及自養經濟困難無力量做等;要樹立與時俱進的進取意識,把道教慈善優良傳統與現代慈善理念有機結合起來,弘揚傳統慈善文化,傳播現代公益精神,營造道教界人人關心公益,樂于慈善,進而凈化社會風氣的良好氛圍。
各地道協、宮觀要把開展社會服務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作為一項日常重要工作,領導班子中要落實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納入年度工作檢查考核。各級道協要設立專門的公益慈善工作機構,有條件的較大宮觀要成立專門的公益慈善部門,建立專業化公益慈善組織,配備專職人員,建立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努力形成上下重視、左右聯動、各方參與的體制和機制。
二、把握導向,突出特色
要堅持正確的公益慈善導向。各地道協和宮觀要根據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合理制定規劃和計劃,深入了解把握受助對象的需要,注意既能力所能及,又能充分體現愛心,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在滿足社會需要的領域實施公益慈善項目。
道教從事公益慈善活動踐行的是道教信仰,體現的是愛心與責任,不能僅用捐錢捐物數量多少來衡量。全國各地道協和宮觀的經濟狀況差異較大,自養經濟發展不平衡,要從實際出發,考慮自身的承受能力,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攀比,貪大求多,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更不能分攤加重信教群眾的負擔,違背了慈善本來的意義。
有條件的道協和宮觀要起示范帶動作用,要搭建公益慈善活動平臺,設立專門機構,如“基金會”、“功德會”等,或申請設立為老年人、孤兒、殘疾人提供看護、康復、托管等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或申請設立非營利性的醫療機構、養生機構,打造公益慈善品牌,并進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接受政府有關部門依法監督管理。
經濟條件一般的,要不斷延伸公益慈善活動的服務領域,不僅可以為賑災、扶貧、助老、助殘、助學等活動捐資捐物,而且可以逐步發展到全面關注服務社會對象的心理、精神需求,提供公益服務;把零散的、自發的、單一的行為狀態,逐步轉變為有組織、有系統的發展格局。結合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可以開設免費教授國學的技能培訓班,如書法、繪畫、音樂、茶道或太極拳、或道教養生功法等惠及眾生的免費公益項目。
自養條件相對困難的,“勿以善小而不為”,要不辭小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拾遺補缺,花小錢或不花錢為周邊的社會公眾,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慈善服務,如為孤老、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送關愛,送溫暖,提供撫慰服務等。
三、機制創新,整合資源
要與時俱進,推動道教公益慈善事業的專業化和現代化,把道教豐富的傳統慈善思想資源與現代公益慈善精神結合起來,加以系統闡發,為道教界公益慈善事業提供現代化的理念支持。
要整合資源,發揮基金會、功德會、慈善會等公益慈善組織的平臺作用,善于在信眾中發現與動員人才,特別是具有公益慈善項目管理知識與經驗的專業人才,建立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公益慈善項目運作中的作用。
要規范科學運作,提高管理水平,在法律法規政策范圍內開展活動,執行國家規定的管理制度,單獨核算,堅持財務管理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主動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教內外群眾的監督,切實杜絕以公益慈善為名聚斂錢財的不法行為。注意不在公益慈善活動中傳教,不以信仰為條件區別開展社會服務,不斷提高道教公益慈善活動的公信力和誠信度。
要加強組織協調、溝通合作,注意與友教和其他社會組織機構加強關聯互動,借鑒社會上公益慈善組織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模式,拓寬活動渠道,擴大活動的規模效應,實現優勢互補,達到資源共享,最大程度地提高運作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慈善資源的功效。
要注意與境(國)內外道教界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人才培訓等諸多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同時堅決抵御滲透,不接受任何附帶政治和宗教條件的資助、捐贈與合作。
四、體制推進,科學運作
各地道協、宮觀對開展公益慈善事業要思想重視,加強領導,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道教界自身實際和社會公益慈善需求,科學謀劃、合理統籌,研究制定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近期、中期規劃和措施,推進公益慈善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在具體工作中,要注意發現先進典型,善于總結和交流推廣活動中涌現出的好形式、好方法和好經驗,并上報信息材料。
中國道教協會將加強對全國道教界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的統籌和指導;舉辦以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為主題的研討會,深入探索新時期公益慈善現代化、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舉辦從事道教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人員專題培訓班,集中培養道教公益慈善活動和社會服務人才,提高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舉辦經驗交流和表彰會,對于在公益慈善活動和社會服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各級道協、宮觀和道眾、信眾,進行經驗交流和推廣,并予以表彰和獎勵。
“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教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內有信仰支持,外有社會認可,上有政策指引,下有信眾基礎,過去有不菲成績,未來更有信心。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服務人民,報效國家,推進道教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事業發展,為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道教協會
2015年12月1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