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景觀:廣州三元宮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4 瀏覽次數:次
三元宮位于越秀山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
歷史
相傳,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又名玄)為煉丹而建三元宮,初名越崗院,東晉以后,幾經荒廢,于明萬歷及崇禎時重修,始用三元宮之名(一說清順治年間改建為三元宮)。三元,即道家對天宮、地宮、水宮的總稱,傳能赦罪解厄,帶來福壽.
建筑
三元宮是在越崗院、鮑姑祠的基礎上擴建的,歷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壯觀面貌。明末清初,廣東巡撫李棲鳳,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總鎮金弘振等來宰羊城,見三元宮乃羊城勝地,曾囑名書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顯庭寫八個大字“三元古觀,百粵名山”刻木對聯掛于門口,于是著意擴建三元宮,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撫李棲鳳重修三元殿,并鐘樓、鼓樓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鑄大鐘,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開創正式道場,邀請羅浮山龍門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陽棟字鎮陵(山東萊州府濰縣人),來宮督工修建,為所教十方叢林規范,板梆傳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棲息之所。宮內設有鮑仙姑殿、玉皇、三元(堯、舜、禹)老君、呂祖、邱祖、青蓮、靈官、斗姥、文昌、北帝、鐘離、武侯、天后各殿,缽堂、客堂、齋堂、祖堂,并在堂前右側,將唐吳道子觀音像真跡石嵌于壁間,五老洞遺跡,及后山余地設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鮑井(虬龍古井)旁有古屋一間,掛有“虬隱山房”匾額,為鮑姑在此得道仙跡;藏經閣,搜集前賢著作,保存國粹。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經眾議興辦時敏中學,培養人材,欽奉敕賜“葆光勵學”匾額,懸于頭門,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觀,百粵名山木對殘爛,原跡鑿于山門口兩旁石上,以留永紀。
地址
廣州應元路越秀山
交通
廣州火車東站總站乘坐62路抵達市總工會(東風中路);步行309米,至目的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