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終南山》之三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4 瀏覽次數:次
究竟道在何方?仙在哪里?千百年來,和尚、道士、佛道居士以及從皇帝到乞丐的蕓蕓眾生,追根溯源,用自己的生命、靈魂做著一次次一生生的實驗和追問。 一個僧人站立山崖邊,云霧拂過他的長衫,面對茫茫云海,他吟唱著《南山道歌》:
昨夜訪禪登巒峰
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南山鳴鐘
聲聲苦樂皆隨風
君莫要逐云追夢
虛云落紅
葉葉來去皆從容
君何須尋覓僧蹤
1996年,發生在終南山深山的一件事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震驚。鶴場,一個仙境般的名字,地處觀音山下,群山環抱,靜謐舒緩,法華寺中80多歲的老比丘尼圓照法師即將圓寂,她勸周圍的弟子們看破生死,不要難過,并對他們說:“我把心留下。”當時弟子們沒有理解她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師父圓寂后火化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在五花舍利中,有一顆最大的舍利,竟然是心臟,心臟結成了舍利子! 類似這樣神奇的事件在終南山時有發生。中國第一任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虛云老和尚曾在這里的蓮花洞、嘉午臺、南五臺修行過。據《虛云和尚年譜》記載,1900年,虛云和尚隱居至嘉午臺獅子崖,為了杜絕干擾,改法號為“虛云”。兩年后的一個春節,大雪封山,一天,他蒸了鍋芋頭,盤腿靜坐,不知不覺入定了。相鄰的復成等和尚許久不見他,便前來拜年,見茅蓬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進茅蓬一看,虛云和尚還在入定。于是以磬開定叫醒他,問“吃過飯了嗎?”他說:“沒有,鍋中有芋頭,應該已經熟了。”揭開鍋后,發現芋頭“霉高寸許,堅冰如石”,復成驚訝地說:“你一定入定有半個月了”。
上溯到唐朝時,更有一宗傳說至今的公案令人撲朔迷離:地處山外樊川牛頭寺的遍照禪師上山去拜會凈業寺的道宣律師,午飯時,道宣律師要去做飯,遍照禪師說“我負一菜,請試用之。”說著便從背上取下一個包袱打開,亮出一個煮熟的牛頭,大吃起來!道宣律師驚恐萬分,出家人怎么破戒吃肉呢?禪師吃罷,堅辭離去,律師尾隨其后,想看個究竟。出了灃峪山口,遠遠看見遍照禪師正在河道破腹洗腸。傳說似乎荒誕不經,不過透過傳說,我們不難窺見禪和律的意趣。正是這個道宣律師在凈業寺和緊鄰的豐德寺創立了南山律宗,他以其嚴謹的修為和倡導的切中肯綮的戒律,成就了律宗開山鼻祖的美名。然而戒律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呢?你憑什么給其他人定戒律呢?據說道宣律師的著述不少都是與天神的對話。什么是天神呢?聚散無形,我們可以靈感理解之,以磁場理解之,以暗物質理解之。無論怎么理解,都可以籠統地說,原來是他打開了智慧之光的一扇天窗。
也許這些奇異的傳說只是人們崇拜的心所編織出的奇美夢幻,表明了對世外高人的一種世俗理解。在這些心理的需要之外,現實中無數煩惱、困惑也使他們需要高人來指點迷津、走出困境。 東晉、前秦時的高僧道安來長安后被尊奉為“苻秦國師”,苻堅經常向他咨詢政事,所有的佛教徒按佛祖的姓氏統一姓釋,就是他別出心裁的貢獻。道安寺后來荒落于樊川原畔,如今的道安寺正在重建,我們和《尋佛問道終南山》節目組去參訪時,正好與來自臺灣中臺禪寺的釋見胤法師相遇,她說:“我是來尋根的,中華文化的根在長安”。 牛頭宗的第六代祖師慧忠禪師曾做過唐代宗的國師,參與朝政。也許他當時就住在牛頭寺,唐時的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僧人們對社會的影響可見一斑。
大唐帝國時,身為御弟的唐三藏,去印度取經,歷經17年的磨難回到祖國,并帶回來了印度佛經657部。在長安城大慈恩寺里,他潛心研究佛學,嘔心瀝血翻譯經文,共譯經論75部,1335卷,最終成就了中國佛學的重要理論思想,成為唯識宗的創始人。 唐玄奘圓寂后安葬在白鹿原。三年后,他的靈骨被遷葬到終南山下長安樊川少陵原畔,并因骨建塔,因塔建寺,就是現在的“護國興教寺”。因此興教寺也成了唯識宗的祖庭。興教寺是唐王朝下令修建的。康有為、太虛法師的題匾依然保存完好,歷歷懸掛在寺里。周恩來、尼赫魯等曾經來此的國內外領導的足音消失在了樊川的清風里。
興教寺的藏經樓里,收藏著唐玄奘翻譯的幾多佛經,靈塔旁的殿堂里不時傳出的誦經聲縈繞塔頂。唐三藏塔聳立著,幾份莊嚴,幾份偉岸,幾份神秘,虔誠的佛子、香客絡繹不絕地前來參拜,一代宗師弘揚佛法的堅貞誓愿感召著無數后來人。塔下的地宮里究竟藏著什么?興教寺監院寬池法師說:“我們為了崇敬法師,為了紀念法師,我們也就不去想它,也就保護好了,這是我們佛教徒的愿望。”然而據說有人在塔的磚縫里發現了一些應身舍利,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又神圣的光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