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黃精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1 瀏覽次數:次
茅山的“藥癡”周寅突然打來電話說,他在二茅峰看到黃精了。自從開春以來,我每周都去山里尋找黃精。茅山境內的灌木和草本植被太多了,我采摘過厥菜、野葛、烏飯草,也見過杜仲、丹參、懸鉤子,卻始終無緣與黃精相見。待我趕去茅山,在二茅峰下的山路邊,看到周寅的藥鋤正徐徐在青綠的草間翻動,大約入土八、九寸時,黃精根塊破土而出,模樣似姜,顏色淡黃。周寅說:“這個黃精不大,有年秋天,我在古觀下面挖到一個幾十斤的,幾個朋友燉雞吃了好幾天呢。”
黃精被稱作是芝草之精,有著重樓、菟竹、雞格、垂珠、萎蕤之別名,也有戊己芝、野生姜、救窮草、仙人余糧等稱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黃芝、戊己芝、菟竹……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于草部之首,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黃精的根、葉、花、實都可以入藥。東晉葛洪在《抱樸子》里說∶“垂珠。服其花,勝其實,其實勝其根。但花難得,得其生花十斛,干之才可得五、六斗耳。”然而,它的根塊配上地黃,甘菊這三黃組合,卻是神仙所服的不死藥。所以說,黃精在神仙道教故事里是,算是最常見的仙藥了,許多神仙都是通過服餌黃精脫胎換骨走上長生之路的。
《本草圖經》中有這么一段:“黃精,舊不載所出外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可見,黃精最好的出產地除了嵩山,便是茅山了。黃精耐寒,又怕干旱,多生于山林,灌叢、溝谷旁的陰濕肥沃土壤中。而茅山蠻煙瘴雨,氣候濕潤,很適宜黃精生長。清代名士繆彤的《送醫士方際泰歸茅山》詩就是最好的佐證:“茅山稱最勝,結屋傍鱗峋。白鴿常為伴,黃精得養神……”
黃精的繁殖主要靠根莖,它的莖和梗既柔又脆,頗似桃枝,根節相當明顯,與荻根、菖蒲根相似,更像鬼臼、黃連。黃精一枝多葉,并葉葉對生,每片葉尖稍稍有些卷曲,有點像竹葉,極容易和玉竹,寶鐸草混淆。早春的苗葉,山里人多采回來涼拌作菜,稱之為筆菜,味極鮮美。暮春時節,黃精開花,淡淡乳白,像一朵朵金銀花開放在深山的薄霧中,寂美悠然;更像一個個秀麗的少女,穿著白裙,裹著綠色披肩,從時光深處款款走來,被世間大多人深深暗戀。
山里人采挖黃精,大都選在秋天。黃精的根有粘性,不容易曬得干,吃時須“九蒸九曝,方可駐顏,輕身”。人們把它從地里挖出來,通常是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再洗凈,瀝干,潤透,置入蒸具內蒸成黑色就取出來,曝曬或陰晾至外干內潤時,切成片,用蒸出的汁水伴勻當水果賣,吃在嘴里有微微的甜味,不僅能益脾胃,還可潤心肺,治五勞七傷,也是治療高血糖的一劑良藥。聽老輩們說,荒年歉歲,山里人就以此裹腹,難怪它叫“救窮草”呢。
說到茅山黃精,不能不提到名醫華佗。傳說東漢時期,華佗來茅山尋藥,在山間發現一個衣衫檻褸,赤腳奔跑的姑娘,眨眼間,就不見了蹤影。過了數日,華佗又在“喜客泉”巧遇到正在飲水的姑娘,她依舊赤腳爛衫,面色卻十分紅潤。華佗與姑娘攀談得知,她是一戶官宦家的丫頭,三年前得罪了主人,從金陵(南京)城外逃到山里來,過著吃草根,喝山泉,睡山洞的原始人日子。在姑娘的指引下,華佗找到她常吃的那種野草根,模樣像剛初生的茸雞,但色澤并不那么鮮黃鮮亮,淡淡的,有些發褐色。他挖了一些帶回家中,試著口服,覺得味道清甜、能長精神,就將其命名為“黃精”。故事亦真亦幻,與《稽神錄》中的《食黃精婢》有些相似,只是徐鉉筆下的黃精背景在江西臨川,華佗發現的卻是正宗的茅山黃精。雖然它們的產地不同,卻都有同樣的攻效,久服不僅能“輕身延年不饑”,甚至“駐顏斷谷”,堪比神仙。
得道成仙的說法固然夸張,黃精卻是一味長壽保健用藥,醫家無不看重。據說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因日理萬機,操勞過度,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宮內御醫束手無策。茅山道士李玄靜向唐玄宗進貢茅山黃精,不消數日,唐玄宗飲食漸增,氣色好轉;服用了近半年時間,已精力充沛,疾病全無。唐玄宗龍顏大悅,冊贈李玄靜太保官銜,后人稱茅山黃精為“太保黃精”。到了唐宋時期,食太保黃精以求長生蔚然成風。從此,茅山黃精身價百倍,遠近聞名。也難怪,古往今來,這有官銜的藥草,畢竟只有茅山才有這一味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