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蟬花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1 瀏覽次數:次
身子微微一轉,一只腳就跨入了夏的門檻。熱烈的陽光照著山中樹木,讓一切都充滿了一種有別于春的生命力——豐富,飽滿,充盈。山風曳動著一蓬蓬茂密的竹葉,窸窸窣窣的聲音里裹挾著一陣陣蟬鳴,時而遠,時而近,時而急促,時而高亢,像是受了誰的鼓舞似的,千只萬只,慷慨激昂,不知疲倦地彈奏著夏之樂章,漫山的竹林,成了蟬的天堂。
蟬餐風飲露,卻愛在樹梢竹枝上產卵,等卵孵化為蟬若蟲,它又像隱士一般,悄悄隱入地下,找個專屬自己的私密空間藏起來,數年后,出土即是夏天。從土中鉆出的蟬,爬上高空之后,就開始蛻變,它們斂翅踞在不同的枝頭,像站在鎂光燈亮起的舞臺上,演唱著生命之歌,直到夏天還剩最后一束尾巴,直到黃葉紛紛離去,才以一曲凄切的挽歌入秋。
然而,還有很多蟬若蟲無法出土蛻變。它們在羽化前被一種蟲菌侵染寄生,當生活條件適宜時,菌絲開始大量生長,并不斷吸收蟲體的營養,致使蟬的蟲體最終淪為一個空殼。萬物復蘇時節,菌體從頂端開花分枝,醫藥典籍上稱其為蟬花,也叫金蟬花、蟲花、大蟬草菌。
蟬花半蟲半花,周身籠罩著一抹神秘,一種新奇。實際上,它比冬蟲夏草的文字記載還要早,最早見于距今1580年前的《雷公炙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清代郝懿竹《義疏》都有介紹。它的活性成分有著和蟲草相近的功效,不僅具有可散風熱、止血化痰、提高免疫力,還有抗疲勞、抗輻射、抗腫瘤等功效。許多茅山一帶的老人都習慣食用金蟬花,據說能降血壓、血脂,改善睡眠。
江蘇的茅山如今是旅游勝地。這里群山連綿,林木蒼蔥,凡是有茂竹的地方都有蟬花的芳蹤。地處句容最南端,寧、鎮、常三市交界處的磨盤山,竹海蕩漾,蟬鳴鳥飛,海拔、氣候極其適合真菌的生長。那些竹林的向陽坡地上,在落葉層較厚或砂質、疏松的腐植層內,蟬花密集成片。
蟬花有點像沒見過世面的鄉間女子,平常總喜歡躲在落葉間,不肯輕易見人。只有在梅雨時節,它才會仰起臉來。大暑之季,正是梅雨泛濫的時候。山上陰雨連綿,悶熱難耐,蟬花一株一株地出來透氣了。靠山吃山的山民深諳蟬花的秉性,常在雨后清晨,荷著鋤頭,來到竹海深處。他們繞過積了雨水的凹洼之處,拔開腐葉,順著那黃白色,百合花蕊般大小的花兒挖下去,蟬花很快就被連根刨了出來。蟬花根部那橢圓形的蟲體軀殼,泥乎乎的,很像蟬兒在冬眠。蟬花似乎是結伴成長的,常常在這里發現了一株,附近就能找到一片,星星點點,眼尖手快的人一會兒就能挖一竹籃。很快就被山外人當了寶貝,蟬花的身價也隨之抬高。
蟬花是土生土長的,它的名字卻有種淡淡的美,無論是隨意地寫在紙上,還是輕輕地念出聲來,無不滲透著某種禪意。其實,蟬是天地間的禪者。蟬聲喧嘩,聽得你喜也放下,悲也放下。按照道家的自然法則來說,金蟬開花,亦有種蟬蛻的意涵。蟬花的生長周期很長,最早的也要有五、六年,還有的長達十年之久。它為了蛻變,抱守著殘缺的身子,經冬越春,年復一年,深藏在不易察覺的泥土之中,綻放在煙霧繚繞的密林深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