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看太極拳與養生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太極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的內家拳術之一,深受大眾喜愛。太極拳以“太極”為名,是根據《易經》而來的。 “太極”指萬物的原始,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基礎,彼此消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紜。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后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但筆者更偏向于張三豐真人創拳,后由武當太極傳與河南陳氏的說法。故民國時期中央武術館將太極,形意,八卦,通背等拳劃歸于武當門,而時任武當門門長的又是太極拳宗師孫祿堂先生。
太極拳是一種意,氣,形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導氣,以氣導力,融匯武術、內丹于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太極拳重意,使神氣內斂而不外發,精氣內斂而不外散。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于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氣機自旺。太極拳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于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基。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太極拳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以丹田為核心,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氣機周流全身之后,氣復歸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營養臟腑的功效。由于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