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乙五行拳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10-17 瀏覽次數:次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豐《太極十三式》,并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技等融煉而成。
二、功 理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類的理念,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煉法則。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體的前、后、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內外五行相互聯系,又與技擊聯系。“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于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身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樸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規范拳術。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環顧八方,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游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于內功的形成。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此乃一曰養身健體,二曰御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
三、基本技法
以靜為基,以柔為形,神足而意遠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尚意不尚力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重意不重形
意氣勁形,心息相隨,化勁不硬抗
辯位于尺寸毫厘,制動于擒撲封閉
四、基本特點
樁式沉穩,架勢緊湊
腰隨胯轉,肩胯相對
兩手環抱,腳走弧線
綿軟纏繞,走圓化柔
動如蛇之行,柔似蠶作繭。
五、養身特點
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心靜意專,神態精神;
內外三合,節節貫通;任憑陰陽,身法中正;
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奇經八脈,暢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養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