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養生箴言(一)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調氣養生箴言
一、學術源流
箴言: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戰國·《管子》)。
語譯:精是什么?精就是氣的精華。調氣使合乎養生之道者則可久生,氣生乃有思維意識,正確思維可使知調氣的重要,有此認知則調氣延壽的道理全在掌握之中。
評述:兩千多年前,在古代氣哲學思維的影響下,古養生家已認識到,氣是人體三寶(精、氣、神)的始源和精萃,由氣生精、精源氣、氣生神,故氣是人體生成和生命活動的基礎和源泉,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
箴言: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戰國·《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篇》)。
語譯:人的真氣怎樣形成的呢?它是受之于先天父母之精氣、與降生后后天的五谷飲食的谷氣精華合并而充斥于全身的真元之氣。
評述:《內經》中早就指出,這種先天與后天結合形成的真元之氣充滿全身,內養機體,外御疾病,至為密切地關系著人體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續。古人所稱的“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指的就是此種與生俱來的真元之氣。
箴言:真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戰國《內經·素問·生氣通天》)。
語譯:真氣對人的重要性就相似于天地與太陽對人的影響一樣,如失去了它,人就將天壽而無法健康地生活。
評述:因此,古養生家亟力推崇調養真氣,以期能卻病延年。
箴言:強弱壽夭皆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王充《論衡·氣壽篇》)。
語譯:人身體的強弱和壽命的長短,都是以能否活至百歲為評判的標準的。其未能活到百歲的人,是真氣不足的緣故。
箴言:陽者生之本……順陽者多長生。(《中藏經》)。
語譯:人的真氣為純陽之氣,是人生命的根本……如果能順利地攝養此陽氣的人,常多能健康長壽。
箴言:……調氣法……和神導氣之法……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調氣法》)。
語譯: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立了調氣法一篇,記載和轉述了調氣、導氣的方法。并謂,如果能堅持行氣和調攝真氣,多可強身固本,益壽延年。
箴言:萬物壯老,由氣盛衰……人之有是形也,因氣而榮,因氣而病……修真之士,以導引為先。(宋·《圣濟總錄·導引》)。
語譯:世界上萬物的健壯和衰老死亡,都由其真氣的榮盛或衰弱而決定……人的有其體形和生命,也是因真氣之盛而健壯,因真氣之弱而生病……善于調攝真元之氣的人,都是以搖肢節、動筋骨的導引術為首要方法的。
箴言: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金元·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
語譯:人稟受天地的先后天之氣,乃有體形性命的誕生。所以,人的體形只不過是其生命的寄托,而真氣才是生命的源泉,精神意識則是生命的制約。人的體形是有賴于真氣充實的,真氣損耗則體形發病;精神意識是有賴真氣創立的,故真氣充盛、精神意識才得以保存對形體有效的調控。
箴言:人由氣生,氣由神住,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保養》)。
語譯:人是由真氣化生的,真氣亦由于神氣的支持而發揮其主導作用,故調養真氣、固護神氣者,才是真正掌握了養生延壽的人。即使是在不同的人體生命中,所需優先保養的首推元氣的調攝。 ,
評述:本節雖提出了“氣由神住”,然又明確闡述了“人由氣生”,“凡在萬形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氣”等注重元真之氣的主張。只不過,新增了氣與神的關系是“生與住”的關系,間接指出了物質與精神的辨證哲學思維,此點也表明古人在認識“三寶”的過程中也是不斷深化和全面的。
箴言: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金元·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篇》)。
語譯:當人誕生后,元氣的充足,都由于脾胃后天所給的谷氣 (營養成分)功能沒有傷害,因之能使元氣得到不斷的滋潤和供養。但若人生后其脾胃的功能本就不健強,則盡管每日飲食量加倍增加,因脾胃的功能本來就弱且因增食而更傷其消化功能,故人的元氣也無法得到充實,因而各種病痛就常會發生了。
評述:真元之氣由先天精氣與后天谷氣合并而成,人生后,先天之氣已定,其形體的供養,均賴后天經脾胃所生的谷氣來補充。脾胃氣弱則易傷,谷氣難增,而真氣自難充實而多病。故李呆強調脾胃氣盛則真氣盛,真氣盛則病少而延壽,此論是有其可據的道理的。
箴言:夫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神氣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太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①。可不畏哉!(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
注釋:
①機息:指人的生命之機熄滅。
語譯:神氣是什么?神氣由元氣生發,故神氣即元氣。故元氣完美充實則神氣自能昌盛,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元氣衰減或虛弱,則神氣也就隨之而虛衰;如元氣虛衰過度,則神氣自無由得生而喪失。如神氣全消失,那人的生機也就熄滅了,這一現象是多么可怕呵。
評述:前文已指明,神由氣生,氣為神住,對生命而言,此二者互生相長,缺一不可。本節則進一步表明,元氣是生命的根本,神氣雖重要,但無元氣之本時,神氣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了,生命也因而告終。
箴言:人生以氣為本,以息①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人呼吸常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②不熾,百骸③之病自消矣。(明·龔廷賢《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
注釋:
①息: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
②七情:喜、怒、悲、憂、思、恐、驚為七情。
③骸:音hai讀海。骨的總稱。百骸即指手足首身人之整體而言。
語譯:人的生命以真元之氣為根本,以呼吸氣息為首要,以心神的活動為根基,以腎氣的先天為紐蒂,……人的呼吸貫通心腎,則氣血自然順暢,元氣自然充實,七情不會反常而亢進,形體身心的病也就可防止和消除了。
箴言: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氣,氣存則榮,氣敗則滅,形氣相須,全在攝養。(明·高濂《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
語譯:故人的生命,精神依托于形體,形體依賴于真氣,真氣存在則生命榮盛,真氣衰敗則生命殞滅,而形體與真氣是互根互須的,此關系的維持全在攝養適宜。
評述:本節明確指出了,生命在于形氣相須,而此相須的維護,端在于攝養恰當。此認識是唯物辨證的整體觀反映。
箴言:胎息①為大道根源,導引乃宣暢要求。 (高濂《遵生八箋》)。
注釋:
①胎息:為古代道家的一種養生法。習閉氣而吞之為胎息;習漱舌下泉(注:指舌下的津液)而咽之為胎食。故道家認為,“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養生之道有成”。
語譯:胎息是修養長壽的根源,而用導引操作則是宣通暢達氣血的要求所需。
評述:此節明確提出了,用吐納、導引調氣養生延壽的方法措施。 ‘
箴言:終生無病者,待元氣之自盡而死,此所謂終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氣不傷,雖病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明·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語譯:終生沒有病痛的人,直待人體自然衰老了真元之氣耗盡后才會死去,這種死就是享受了自然長壽而老死。如果元氣有傷損,則有的人雖患病不重也可死亡。
評述:這節體現了古代名醫徐大椿所提出的獨重元氣的觀點,他認為元氣對人是亟為重要的,人壽命的長短、疾病的輕重都直接與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故他還主張對元氣“無處不宜謹護,而藥不可輕試也”。這一忠告,對善于養生者而言是不可忽視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