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箴言總論(六)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箴言: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攝生論》)。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當春季肝木旺盛之時可以芳香的精萃物供食以助脾氣生發;夏季火旺時以辛腥的精萃物供食以助肺氣生發;秋季肺金旺盛時則以臊濃的膳食供用以助肝氣的生發;冬季腎水旺盛時,則以膻焦的膳食供用以助心氣的生發;以上都是在四季中,因季時當旺之氣克制其所勝之臟,如春木克脾土則脾弱,夏火克肺金則肺弱,秋肺金克肝木則肝弱,冬水克心火則心弱之類,均宜在不同季節選用不同飲食幫助當季的所克臟氣之弱轉強,而使人體陰陽五行氣得到內在的相對平衡而延壽。
箴言:老人之氣衰;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聾,上氣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肢體焦痿,筋脈拘倦,中外燥澀,便溺悶結。此皆陰虛陽實之熱證也。(《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
語譯:老年入主要是因元氣虛衰,所以多有頭昏眼花,耳鳴耳聾,氣短而多咳喘,口水和痰唾液濃稠,口苦舌干,咽喉不爽利,肢體焦燥、痿弱無力,筋肉脈絡拘急困倦,自感體內外焦燥干澀,大小便常閉澀次少。這些都是陰液虧虛陽氣病實發熱的熱家病證。
評述:因劉完素主張老人多陰虛陽亢,故倡寒涼瀉火為治,世人遂稱之為“寒涼派”之首。
箴言:病之一物,非人生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張從正·儒門事親·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詮》)。
語譯:病癥這一事物,并非人生來即有,而是由于外邪之入侵,或內邪的自生而致,這內外都是病邪之氣。既是病邪之氣入侵,則快攻或快除之都可行。……因只要病邪之氣驅去了,則人的元氣可自行恢復。
評述:金元四家之一的張從政既認為“病由邪生”,故驅邪即可以補正。邪去則正氣自安,乃著力主張以吐下法攻邪,故后世多名之為“攻邪派”或“吐下派”。
箴言:人壽應百歲……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李杲·蘭室秘藏·脾胃虛損論》)。
語譯:人們正常的壽命應該能活百歲……但因元氣的提前損耗殆盡,故不少人都不能活到其自然的壽命。
箴言: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語譯:人體元氣之所以能充足,這主要是由于脾胃的強弱,決定著元氣的盛衰,脾胃病弱,則元氣衰減。脾胃強盛,則元氣充盈,而壽命亦可增長。
箴言:胃氣不可不養,復明養胃之理。《內經》曰:得谷則昌,絕谷消亡。……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養胃溫,營衛將行,常有天命。(《蘭室秘藏·脾胃虛損論》)。
語譯:脾胃之氣不可不養足,這是養胃的大道理。《內經》中早就說:能獲得脾胃磨消和吸收五谷的精華,則生命昌盛,如脾胃功能衰弱而不能消化吸收五谷精華的,則生命多會夭折死亡。故人既要養血,又不可不溫煦脾胃。如血養好了,脾胃溫和且能輸布五谷的精華,則全身營衛暢行,這常可使人享百年大壽。
評述:金元四家之一李東垣在這句中明確指出了,調養脾胃之氣、維護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老、延年益壽的一項重要原則和措施。
箴言:人之壽夭不齊何歟?曰:元氣盛衰不同耳。夫人有生之初,先有二腎,號曰命門,元氣之所系焉,是故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醫學正傳·醫學或問》虞搏)。
語譯:是何因素影響著人壽的長短不一呢?這主要是元氣的盛衰不同所致。因人生下來即先有命門(生命之門)的兩個腎臟,是維系人元氣的場所。如果腎的元氣旺盛,則人壽可延年,如腎的元氣虛衰,則人可短壽。
評述:本句闡述了人壽命的長短,與腎間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而人的元氣多稟受父母的精血(包括現所稱的“基因”)而來,故父母精血的盛衰,也影響著后人壽命的長短。當然,這只是從先天父母精血基因所傳元氣的盛衰而言。但實際上,人壽命的長短,除先天的因素(如基因稟賦)外也常與后天的飲食、鍛煉、培育、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箴言:其有生之初,受氣之兩盛①者,當得上壽;受氣之偏盛者,當得中下之壽;受氣之兩衰者,能保養僅得下壽;不然多夭折。(《虞搏·醫學正傳·醫學或問》)。
注釋:
①兩盛:指父母兩方元氣皆壯盛。
語譯:人在初生下來時,如父母雙方媾精而氣血皆強盛的,則可使所生子女獲長壽;如父母只一方元氣較盛者,則子女多為中下壽者,如父母元氣皆虛衰時,則子女即使保養得好,也多只能獲下壽,否則常遭夭折短命。
評述:虞搏在本句中,除重視先天父母的精血外,也提出了出生后保養、鍛煉的作用。
箴言:嘗觀天下之人,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洪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默者壽。嘗以此說驗之里中黃耆之老,良然;間有不然者,蓋稟賦氣數之或差也。(《鄭官應·中外衛生要旨·卷一》)。
語譯:曾經觀察天下的一些人壽夭表現的情況,高壽的多為:脾氣溫和的、秉質慈祥溫良的、能寬宏大量的、形貌敦厚穩重的、言語沉默簡短的。曾用上述各點驗證于鄉里中的一些老年人,也得到證實可信;間或也有不能征驗的,可能與判斷其父母體質給予的氣血、氣數的多少差異有失誤之處。
評述:鄭官應的這句箴言,從人的壽夭與氣、質、量、貌、言等多種先后天的因素影響有關,而不單純著眼在先天的元氣上。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壽夭認識的不斷進步和深化的例證。這說明,對一個真理的認識,總是從一個側面到多個側面,從簡單、表淺到復雜、眾多而深刻的諸方面的。
箴言: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李梃·醫學入門·保養說》)。
語譯:保養精、氣、神為養生的首務。宜戒色欲以養精元,端正思維以養神氣……飲食滋味不要過厚膩以養血,盡可能減少言語以養元氣。
箴言:聚精在于養氣,養氣在于存神。神之與氣,猶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若寶惜精氣而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忘其根矣。(《袁黃·攝生三要·存神》)。
語譯:要結聚元精就必先養氣,要頤養元氣就必須保存元神。神與氣,好比如母與子一樣,能凝聚元神,才能使元氣凝聚,如果元神散失,則元氣也就消亡了。一個人如想愛惜精氣而不去先凝存元神,那就有如僅培育其花而忘灌溉樹根一樣是本末倒置的。
評述:袁黃以此句強調存神是養生的關鍵,其作用甚至遠超過養氣。這論點是難免片面之嫌的。我國古代養生家大多認“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且精與神皆由氣化生,所以,對此類問題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原則上應是氣與精是物質、是第一性的,神則是精神意識反映,是第二性的。當然,在一定前提下,精神也可反過來作用于物質,故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箴言: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神去則形腐。(《李中梓·壽世青編·養神氣銘》)。
語譯:神志是元氣所產生的,因而說氣是神的母親。人的體形只不過是神志的寄托處,因為只有當元氣清明時神志才可暢達,而當元氣混濁虛衰時神志也多表現出昏迷不清。故當元氣混亂不常時則神志也表現出勞累不振,如元氣衰敗時則神志也常失去表達能力,故如神智失去反應,則形體也就如一堆腐肉一樣反映不出生命的特征。
評述:李中梓的這句箴言是偏重于養氣派的古代養生家的代表作。養氣派認為,養氣是養生延壽的首務和關鍵,精神與形體都依賴氣的溫煦和衍生,故氣為“精、氣、神”三寶中的至寶,即此之謂。
箴言:養生者,必知養氣。能養氣者,可以長生。故調氣者,順其氣也;服其氣者,納其氣也;伏其氣者,閉其氣也,皆曰養氣。(《萬全·養生四要·慎動》)。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必然知曉如何養氣,善于養氣的人,才可以益壽延年。善于調氣的人,實際上是長于如何調理氣機;善于服氣的人,即是長于進納清氣;善于制伏元氣的人,就是長于固守元氣者。這些都是養氣的常法和措施。
評述:明代萬全的此語,也是強調養氣的,并進而談了順氣、納氣、閉氣三者都是養氣的主要方式方法。
箴言: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氣,裕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方。(《陳繼儒·養生膚語》)。
語譯:精能生發氣,氣能生發神,所以精與氣是生發神智的根本。故平時保護陰精就可以充裕元氣,元氣充裕了神志也就得到滋養而健康。這也就是養生長壽的重要秘訣。
評述:陳繼儒在此強調,精為“三寶”之主,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養精就能生發氣與神。其實,“三寶”中究誰個最重要,恐怕不易肯定,此三者對于有生命的人而言,常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當然,有時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恐還不能斷章取義地片面強調,養氣、養精、養神何者為主要!
箴言: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保(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張介賓·類經·攝生類》)。
語譯:元精能生發元氣,元氣能生發元神,使能營運護衛形身,莫大于精氣的充盛。所以,善于養生的人,必定要善保其元精,使能營運護衛身形,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故善于養生的人,必定能十分寶貴維護陰精。只有陰精充盈才能有充盛的元氣,氣盛則可使神智健全,神全才能使身體健康,身健則才能減免生病。神氣之所以能堅強充盛,使人老而益壯,實際上其根本就在于保精。
評述:盡管上述各家養生派有偏重養氣、養精、養神的不同,但在全面強調重保養,不可肆意偏廢的認識上,則多有共識的。
箴言:精神亟欲靜,氣血極欲動。 (《李梃·醫學入門·保養說》)。
語譯:神智精神非常需要靜養,氣血營衛非常需要動養。
評述:先秦時期雖早已提出“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但并未有明確的措施和概念,迄明清時始有“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如上提法。
箴言: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方開·延年九轉法·全圖說》)。
語譯: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以陰陽為根本,陰陽為動與靜的主導。人身為陰陽的組合,陰陽有動也有靜。如人身的陰陽其運動與靜止配合適宜,則氣血和調暢達,可使百病不生而延年益壽,得享其自然壽命。
評述:方開此句明確提出,人身有陰陽、有動靜,靜以養陰,動以養陽,動靜適宜,則陰陽和合而無病,無病則可益壽延年。
箴言:過動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且陰傷而陽無所成,陽亦傷也;陽傷而陰無所生,陰亦傷也。(《方開·延年九轉法·全圖說》)。
語譯:如運動太過則傷陰分,陽氣勢必過甚;過于靜息則傷陽氣,陰分勢必過甚。而且當陰分傷損時,陽氣也生成減少,故陽氣也遭傷損;當陽氣傷損時,陰分也因之無所生成,故陰分也受到傷
損了。
評述:雖上句有靜以養陰、動以養陽之說,但動靜必須合宜,使陰陽能平衡和合,如動靜過甚,則非但傷及對方,且陰或陽的本身亦因而連帶受損而致兩敗俱傷,此則為動靜太過的不良后果,亟宜避免!故動靜合度才是養生之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