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養生問答(四)
欄目分類:太極養生 發布日期:2018-07-20 瀏覽次數:次
康復健身
前 言
本想在這部分自己寫一些東西,但考慮保持本站的特色——述而不作,就免了這個想法,所以還是找了一些已有的內容弄上來。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疾病的調理方法、注意事項、某些疾病可用的鍛煉方法等。大部分是參照古書,擇其切實有效的方法,加以錄用。如果有時間的話,也會從現代醫學中找一些成熟的方法介紹給大家。這些方法將秉承本站一貫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向大家介紹一些傳統醫學中的精品。
勿藥須知
選自《壽世青編》
瞿仙曰:古神圣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于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舍本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藥石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故瞿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原于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欲七情生于內,陰陽二氣攻于外,此病生于心也。
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于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系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予引林鑒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
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于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謂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療心法言
選自《壽世青編》
素問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于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合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乎形氣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內息;神不外役,免于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安能久立焉。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指曰: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體實。
指歸曰:游心于虛靜,結志于微妙,委慮于無欲,指歸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正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沈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圣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仙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定觀經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塞;舊孽日銷,新孽不造,無所(上四下圭)礙,永脫塵病。
又曰: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純陽祖師曰:老人于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緊要!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簡煩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唐書曰: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
元始真經曰:喜怒損性,衰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洞神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為有補衛生之經。
天真論曰: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秋聲賦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
又曰: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思多憂之患,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此亦長生之法。
孫思邈曰: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節不定。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而不解,重喜而不釋,皆傷也。
淮南子曰:太喜墜陽,太怒破陰,是以君子有節焉。
玄珠子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脈絡傷。傷陽則衄血,傷陰則下血。
書曰:行走勿語傷氣,語多則住而再語,笑多則腎轉腰疼。
神仙傳曰:養壽之道,莫傷之而已。
素問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真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者明不居,聽過其耳者精不守,愛過其心者神不居,牽過于利者動則懼。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兇,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西山記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乎天地,應乎萬類,和之于始,和之于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
衛生訣云: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未嘗休息,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藏府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谷神在守護。
呂洞賓曰: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是故精絕則氣絕,氣絕則命絕也。是故精、氣、神,人身之內三寶也。
齋丘子曰:喬松所以能凌霜雪者,藏正氣也;美玉所以能犯烈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畫運靈旗,夜錄神芝,覺所不覺,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故君子藏正氣,可以遠鬼神;伏奸妄蓄至精者,可以保生靈。躋福壽,是故貴乎養氣也。
素問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又曰: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癡愚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鐘。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所以服氣者千年不死,故身飛于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于地。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學山曰:食欲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益州老人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下一篇:太極拳養生問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