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不易 且行且珍惜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2 瀏覽次數:次
文/ 萬景元
云游,是道人學道的一種形式。“本乎天者親上”。道士以學道修仙,飛升天界為目的,所以道士的鞋子上有云頭,叫云鞋;道士的襪子是白色的,叫云襪。寓意著腳下生祥云,身在天上游。古語云:“云無心以出岫。”云游,一方面是表示道士像神仙一樣,騰云游歷;一方面是表示道人之出行,好像云一樣,行蹤不定,來去無心。
道士穿的云鞋(資料圖 圖源網絡)
王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云游第二》中說:
“凡游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貪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行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云游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二登幟瞼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有的道士出去云游,是為了游山玩水,見多識廣,吃遍各地的美食,如果是出于這種目的,那么縱然是“走遍中國”,也只是“舌尖上的云游”,枉費精力,無益于長生。真正的云游,是為了參玄問道,訪求明師,出離生死。云游,其實是為了參訪學習。曹祥貞大師就說,為什么男的成道者多,而女冠成道者少?就是因為男的可以出外云游參訪,女冠則很少出門學習。
在我們印象中,道教是從全真派興起之后,才有叢林,可以供云游的道士掛單歇腳,參訪學習的。其實最晚在宋朝的時候,道士就有云游的了。據白玉蟾祖師《云游歌》云:
“云游難,云游難,萬里水煙四海寬。說著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頭酸。初別家山辭骨肉,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思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不覺行行三兩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賣盡,路上何曾見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館,烏啼花落千林晚。明朝早鱔又起行,只有隨身一柄傘。漸漸來來興化軍,風雨瀟瀟欲送春。惟有一身赤骯髓,囊中尚有三兩文。行得艱辛腳無力,滿身痛癢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條條,思欲歸鄉歸不得……福建出來到龍虎,上清宮中謁宮主。未相識前求掛搭,知堂嫌我身藍縷。恰似先來到武夷,黃冠道士叱罵時。些許餿飯冷熟水,道我孤寒玷辱伊。”
白玉蟾祖師(資料圖 圖源網絡)
按照白玉蟾祖師的這首《云游歌》的記載,當時白真人離開老家,帶著三百文錢,出門開始云游。那個時候跟現在還不一樣,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也不能預訂快捷酒店,也沒有地圖,沒有衛星定位。今天不知道明天住哪里,眼看著錢花完了,身上衣服也沒得換洗,都長滿了虱子。走了沒多久,錢也花完了,想回家又回不去。眼看著來到了龍虎山上清宮,找到上清宮主要掛單,但是知堂卻嫌棄白真人,衣服破爛,不給住。看來白真人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之前在武夷山的時候,也是遇到了同樣的待遇。所以說云游難啊!
筆者自幼企慕仙宗,欲修至道,云游四海,逍遙適志。到現在為止,也走了不少地方。很多時候都是硬座,路上是泡面充饑。有時候去別的廟里,也掛不上單,只給住三天。被子長時間沒有洗曬,一股霉菌的氣息,撲面而來。所謂“云游”者,聽起來瀟灑,個中艱辛,只有親歷過的人才能知道。但是做為一個道士,我好像對于風景沒有太大的興趣,有時候是為了朝拜祖師道場,有時候是為了訪友,有時候是為了訪道。到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如果能和許久未見了朋友見面,或者說認識新的道友,增廣新的道學知識,那么和普通的旅游相比,意義就更多了。
早幾天和杭州的道友去閤皂山,朝拜靈寶祖庭大萬壽崇真宮。得到了崇真宮管委會主任盧道長的親切接待,交談中,我向盧道長建議說:“閤皂山雖然是靈寶派祖庭。但是如果有全真派的掛單,你們一定要給他們住啊,道友在外面云游都挺不容易的”。盧道長非常慈悲,說:“目前沒有拒絕過全真派的道友掛單。哈哈哈哈”。
云游(資料圖 圖源網絡)
白玉蟾云游多年,才遇到翠虛真人授予金丹之至訣。玉溪子云游多年,才得悟返還之要旨。道人在外面云游其實挺不容易的,他們很多都是為了學仙訪道才踏上這條路的。希望有緣眾生能夠給他們一些關懷和幫助,廟里也盡量提供一些方便。
李中《送王道士游東海》云:
巨浸常牽夢,云游豈覺勞。遙空收晚雨,虛閣看秋濤。
必若思三島,應須釣六鰲。如通十洲去,誰信碧天高。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萬景元,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