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修道故事(十九):殺物救命 仙家不取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2 瀏覽次數:次
在傳統觀念中,道教有一些神秘之處,包括:方術、幻術,以無變有,以有變無,例如,點石成金,就是道教的傳神之說,實際上為煉金術,為中國自古發明的一種化學文明。
點石成金(資料圖 來源網絡)
瀟灑羽士法術爭高下
宋朝熙寧初年有一個叫馬善的青年,洛陽人,參加進士考試,沒有錄取,對于仕途的競取,心灰意冷,就想棄儒學道,離家出走,去江湖尋道,修習性命的高尚境界。
有天,馬善隨同一位侯姓名玖的道人到了汴水鄉間,碰見一名羽士(即道士),穿戴青巾布袍,體秀目明,很瀟灑的樣子。馬善一向好客,就邀羽士進入一家旅店飲茶聊天,由于談論間,彼此見識很能契合,又招待吃飯喝酒,酒過三巡之后,侯姓道人見馬善對羽士相當熱絡,開始有點妒忌醋意,言談間頗不禮貌。
那羽士心頭明白,輕巧地說:“道長對我們所談仙道異能,似是不屑;不知你有什么叫我們敬佩的高明道術?”
道人侯玖也不客氣,就說:“我能飛符合鬼,點石成金,歸錢返壁!”眉飛色舞地吹擂起來。
羽士也就回嘴說:“你這些算什么本事,我能壯吾氣,一口氣吹去,就射進一個酒壇子里去。點起來的蠟燭,距數十丈遠,我也能一口吹熄。”說完,慢慢轉頭面向道人臉上輕輕吹氣,立刻像冬天刮起的北風,凜冽寒冷得令侯道人大感受不了。
殺物救命 仙家不取
于是,馬善向那羽士打躬一揖,很有敬意的說:“先生非凡人也!很榮幸初次相見,希望多賜教。”其實,馬善看出兩人之間言詞不合,出面打個圓場。
羽士乘機勸化說,修學仙道的人最重要是立功行,功就是勤修苦練,勤就濟人利物。
想不到侯道人仍然一肚子悶氣,覺得剛才被羽士吹了一口刺骨寒氣,心有怨恨,于是說“學道的人,慈悲為懷,與人為善,不隨便傷害對方!比方說,本人平生常以藥救人,這就是一種有功力的修行。”想不到這一句“以藥救人”,引發了羽士的議論,神閑氣定地說道:“你夸口的救人,所謂以藥救人之法,都是“殺物命以救命,是殺彼以救此”,這算是什么修行功力?反不如真正的仙道以符水治病為佳吧!”
符水
生來走天下 即是姓兼名
三人一直辯論到天亮,覺得有點口干、疲倦,羽士表示去湖南湘水一帶游歷,不如到柳樹下喝杯酒告別。就拿出一小塊金子,叫侯道人買酒,沒想到了街上,酒店尚未開門。于是,羽士拿一個空瓶子,遞給侯道人,請他到汴水的河中去取水來,羽士拿出一粒丸子投入瓶中,立即變成當地有名汾酒,三人共飲,無比歡樂而去。別前,羽士留下一首詩:
三口共一室,室畔水偏清,生來走天下,即是姓兼名。
此時的書生和道人,大概還不十分明白,面前的這位羽士是誰。其實,這首詩,就是仙祖呂巖在自我介紹,第一句詩的“三口共一室”不就是“喦”字顯示么?第四句的“即是姓兼名”,不就“呂”字在其中么?
那羽士喝完酒,題了詩,就一揮而別。此時,馬善與道人侯玖才后知后覺,恍如夢醒,剛才這個羽士,不就是呂仙祖么?!相當后悔,怎么如此的不知不覺呢。
作者簡介
本故事由張寶樂先生白話譯寫。張寶樂先生畢業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由記者歷任至總編輯、社長,是臺灣新聞界最高榮譽“曾虛白新聞獎”兩屆得主,現任臺灣中華道教學院學務長、太平洋日報社長。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