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魏王弼注三十一至三十五章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次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物,憤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為無,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始。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川谷之以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強行者有志。
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言道泛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4,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5。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客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大。
無形無識,不徧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之,不可窮極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