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有干貨:壺中日月流轉 悟茶道入定玄機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1 瀏覽次數:次
文/姚華
何為定湯?
十幾年前忙忙活活的泡了一壺茶,只差“最后一公里”時,急匆匆躁呼呼地端起剛出壺的茶湯一飲而盡,不知何味。一次忙于接電話,湯在公道杯里停了一陣兒,滑口順心喝的舒服,酥酥的,才體感到茶湯不同于茶水。究竟后發現,湯不過是自己個兒在公道中安靜地待了一會兒,與水相溶,撮合,協調直至糯滑的湯圓似得才歡快地滾入人們口中,熨帖著心,更神奇的是只是安靜的待了一會兒,溫度竟與科學實驗的適宜于入口的溫度接近。
那什么是泡茶道中的定湯呢?就是將泡壺(或蓋碗)中泡好的茶水低斟入公道(茶海),依據當時的情境判斷茶水在公道中停留的時間而分斟入杯。外在的作用是沉淀和適度;內在的作用是平衡和蓄勢。泡茶者人為的因素與茶的融合,茶遇水后各種物質的自生相溶,泡茶者品飲者自己發散念頭的消解融化,綜合后形成穩定平和順滑的湯感,茶的含蓄內斂品味出生命只在當下。我們將不定的茶水與定的茶湯奉給品飲者,都有明顯不同的感覺。后者平滑易入口無障礙直奔心田。沒有了毛毛躁躁的急促,而是高山流水后的深潭靜語。不突出水不宣揚茶而是茶水相和的中湯。
公道杯(資料圖:圖源網絡)
耐得住常人無法忍受的東西就叫能耐
正在沖泡的是鐵羅漢。是巖茶中最為“省口”的主兒。
開湯第二泡時茶與水在公道中相互叮嚀共同醞釀入定,這時我們看到的湯面出現一塊一塊的膜在茶氣的沖動中變化著各種圖案 ,剪紙?剪影?雕塑?幻化著,自然形成不用點茶自成“茶百戲”。中焙火里裹著花香果香,讓品飲者得用特有的“三口氣”法將鐵羅漢湯的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即可鑒別巖茶鐵羅漢上品的活氣;再吸香氣沁心脾入丹田接地氣直沖云霄天地和合后那是生氣;香氣茶氣回環往復貫通宇宙后靜氣回生。這是大氣。氣韻相生的鐵羅漢顯露出氣馥郁,勝似蘭、桂花而深沉久遠,滋味濃醇清活、細膩、協調、豐富、不苦澀,細細咀嚼似有物,徐徐生津,回味悠長,空杯留香,長而持久,飲后格外神清氣爽心踏實。
氣味清和兼骨鯁(資料圖:圖源網絡)
第三湯靜置的恰好是入定后的虛靜。湯面只有鐵羅漢特殊的濃醇在將要失去的焙火香中瞬間奪人,焙火香是最初的感覺但香里裹著太多的迷霧,不但看不透還聞不透,此時三泡的精華已聚合成“濃湯”滾開了團裹的“迷”香后“澗繞留香心洗滌”(鐵羅漢母樹地慧苑坑對聯),一味清醇如乾隆帝“氣味清和兼骨鯁”,濃郁珍貴的花香帶著花果香有著山峰的豪氣和山澗的柔情讓品味山水相依,能將湯面香的咄咄逼人迅速化開,五月鮮花似的香氣如潮水般激情涌現,奢華張揚地把你引入溫暖的蜜香,共同造就糖香焦糖香烤薯香炒板栗香的甜蜜氣息中,人柔了,事順了,心活了。柔順鮮活只是源于定湯。
再看手中“若琛杯”里的茶湯此時沉靜蘊香,變幻的茶相充滿玄機的集群于湯中,如武夷山的九九峰,慧苑坑山場的近300巖茶品種,外相無窮卻都生長在武夷一樣,茶性此時不但未變而且如劉勰《文心雕龍·事類》說:“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通過對空間轉換的理解,豐富舒適的生活格調已定,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常人無法忍受的東西,這就叫能耐。誰說香沒有重量,此刻我們分明是需用雙手捧起公道杯,香的分量實在是太重了,世界那一款頂級香水在此也會遜色,這茶湯是大自然融合天地的甘露,怪不得品茶人“舌底鳴泉”生命不枯。 乘著安定的茶味與孔子的“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順接。
定湯自在有了作用
1 沉淀雜質正本清源;
2 和合各種物質;
3 安靜的等待蓄勢待發;
4 入定實則定心,出定死去活來。出入自在;
5 適口養生,身心靈圓融。“德圓而神,德方而知”;
6 醞釀。正如米開朗基羅所說:“美就是凈化過剩的過程”。相互作用交匯的契機;
7 天地安康內外平衡心常在。
合了老子“天地相和,以降甘露”。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姚華。)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