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心齋”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次
原文:《南華真經》曰:顏淵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告汝。顏淵曰:回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孔子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汝一志,無以耳聽而以心聽,無以心聽而以氣聽。疏淪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
《心齋》
顏淵問道于孔子
顏淵向孔子問道,孔子說:“你先齋戒,然后我再告訴你大道所在。”
顏淵回答:“弟子生活貧困,不僅不喝酒,連肉也很久沒有吃過了。這不就是已經齋戒了嗎?”
孔子說:“你這樣不喝酒不吃肉也只是祭祀中的齋戒,并非心中的齋戒。你要專一你的意志,不要用耳朵聽,而要用心去聽。你要洗滌你的內心,除去嗜好和欲望;潔凈你的精神,去除污穢和繁累。不要用智慧,斷絕心中思慮。只有無思無慮才可以專心于道,無嗜無欲才可以感受道中的樂趣,無繁無累才能與道相合。心中沒有別的雜念,這就是意志專一。”
心齋法
何謂“心齋”
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心齋,就是虛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審美。
心境、審美態度。心齋為道教齋法的最高層 ( 供齋、節食齋、心齋 ) ,指疏淪其心,摒棄智欲,澡雪精神,除卻穢累,掊擊其智,斷絕思慮。見《云笈七簽》卷三十七《說雜齋法》。語出《莊子·人間世》:“唯道虛集。虛者,心齋也。”晉郭象注曰:“虛其心則至道集于懷也。”修煉方法以虛為要,從傾聽自己的呼吸入手,專心致志地將太虛之氣與道相結合,以便進入虛無忘我的境界。其具體步驟,據近人陳攖寧《靜功療養問答》介紹說:意念專一,排除干擾;專注聽呼吸之氣,因鼻息無聲故不以耳聽,而用意念聽,功夫深入,意念聯成一片,無須再著意于聽,而是聽其自然,聽之任之地聽,意念歸一后,即停止聽,漸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覺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覺地進入虛無境界。心齋對后來的禪宗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是中國禪宗的濫觴。
心齋的方法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里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 心齋坐忘。
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么?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么?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埋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于“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聽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后,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松,也嫌過于執著,再后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于聽。此時,功夫已漸漸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后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制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里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夠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