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知乃知,知乃不知”的認識論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次
《道德經》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淮南子》中有“不知乃知,知乃不知。”這與我們在《論語》中耳熟能詳的“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在認識論上的巨大差異。孔子跟弟子子路強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人。然而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世間萬般都是相對的,除了美丑善惡這兩組相對的概念外,就接著拋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一連串相對的概念。顯然這形成儒家和道家在認識論上的重大差異和對立。
《淮南子》也是道家的重要經典,那么在《淮南子·應道訓》中事如何看待“知”與“不知”的問題的呢?
《淮南子·應道訓》
太清問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弗知也。”
又問于無為曰:“子知道乎?”無為曰:“吾知道。”“子知道,亦有數乎?”無為曰:“吾知道有數。”曰:“其數奈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太清又問于無始曰:“向者,吾問道于無窮,曰:‘吾弗知之。’又問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無為曰:‘吾知道有數。’曰:‘其數奈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吾所以知道之數也。’若是,則無為知與無窮之弗知,孰是孰非?”
無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淺,弗知內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太清仰而嘆曰:“然則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之為知邪?”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儒家和道家在認識論上的對立
無窮不知“道”,無為知“道”,并且將“道”中相對論的道理講給太清聽,可是到了無始這里,無為的論斷又變成了強言道而不知道的表現。
中國古代哲人,一直進行著對“真”的探討。孔子認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就是說人一出生,就帶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通過學習,通過遭遇困難解決困難,又可以提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并且非常重視學習的過程,認為要“多問”、“多聞”、“多見”、“多思”,知行合一,便可以認識世間的道理,行為處事都將合乎禮儀規范。孟子曰:“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就是說心中有了困惑,堅持思慮,必能得到答案,亦可以以此行與世。
而道家的思想所體現出的,是認識“道”的看似神秘主義的方法,不可言傳,不可討論,莊子對于知識的可靠性也充滿了懷疑。在道家的思想體系中,道即是真理,是萬般認識的對象,然而要認識這種真理,認識道這個對象,卻不能費心勞苦去學習,孜孜以求去探索,因為“道”即是自然的存在,越是刻意去追求,你得到的結果越可能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故《淮南子》中太清與無窮、無為、無始的討論,正體現出道家之“道”不可言說的特點,“弗知之深而知之淺,弗知內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并且“不知乃知,知乃不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