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揭秘帝王茅山情結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情結者,深藏心底的感情也。
大自然造就了山,人與山就有了深深的情結。這情結,或傳奇或悲壯或浪漫,如詩如畫如歌,耐人尋味。
茅山充滿靈氣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茅山這座充滿靈氣的山,聚集了歷史上眾多聲名顯赫的人物。穿越時空,探秘昔日帝王與茅山之間的故事,品味茅山的神奇。
吳王夫差:茅山山水博紅顏一笑
西施
夫差與茅山的故事,無關尋仙問道,無關士大夫精神,只是一個男人用他領域內最美的山水取悅他最心愛的女人的故事。
南國夏夜,蘇州靈巖山館娃宮里,銅勾玉檻,金碧輝煌,美人西施依舊愁容南展。夫差焦灼之際忽憶起句曲山林湖疊翠,麋鹿成群,且終年云霧,清涼宜人。他便派能工巧匠,到此處修建避暑別館——梧宮。梧宮用金磚砌成,美玉飾之,墻里墻外,遍布梧桐,江風吹過,桐葉沙沙。登上高臺,極目遠眺,茅山碧林藍天,便盡收眼底。
西施在梧宮度過了兩個夏天,傳說吳王每次凱旋,在新秋桐蔭的掩映中,總能第一時間在高高的梧宮上看到她憑欄等待的身影。
現如今,昔日富麗堂皇的梧宮早已變成斷桓殘壁,被茅山煙稠叢林埋藏于歷史深處。如今行走在茅山之巔,誰又曾料想在那千年不驚的平靜山水中曾發生過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
李世民:茅山開示大唐盛世之道
李世民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李聃騎著青牛出函谷關仙去。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他的弟子已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中道觀幾乎無處不在。在眾多弟子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李世民。他師承茅山宗師王遠知,并詔書天下尊崇道教,為道教史留下了一道至為輝煌的“國教”生涯。
公元621年,李世民同房玄齡一道到茅山拜會王遠知。王遠知在曲林館接見李、房二人,他雙目炯炯閃光,說話聲若宏鐘,動作靈活剛健。他對李世民說的話,影響了大唐命運,甚至可以說也間接打開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茅山之行后,李世民似乎忽然間覓到主心骨,班師回朝后,開設文學館,與高人暢談文學、探討治國之道。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改元貞觀,然視“骨肉相殘為古今大惡”令他始終倍受心靈折磨。一方面亦勵精圖治安天下的功德去救贖;另一方面,找見王遠知進京相談。
王遠知似乎也料定有這一天,談話同樣像第一次那樣簡單直接:
王:“圣君當日何所決斷?”
李:“為江山社稷舍生不悔。”
王:“若果舍己以慰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克己以愛人,與蒼生同悲同喜,澤被天下,何罪之有?”
一席話終,李世民茅塞頓開。在日后的治國之道上,李世民積極廣施功德于百姓,并逐漸形成”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戒奢從簡,開啟大唐盛世。
宋徽宗:敕賜八寶,為之作畫
茅山鎮山之寶
“玉印、玉圭、哈硯、玉符”為茅山鎮山之寶,從古至今,它們給茅山增添可不少絢麗色彩。它們背后蘊藏著一段歷史故事,蘊藏著一段帝王與茅山的情緣。
宋元祐元年,宋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身患喉疾,舉國上下無人能醫。茅山道士劉混康用茅山道家秘傳符箓和丹藥醫好孟氏喉疾。哲宗深感茅山道士醫術神奇,賜號劉混康“洞天通妙法師”。
宋徽宗繼位后,沒有冷落茅山道教。初繼位的徽宗詔請劉混康道長赴京,未到一年劉屢告回歸山清水秀的茅山修煉。徽宗見久留不住,便遣派使者陪送劉混康道長歸山,不久先后于敕賜茅山八件珍寶。八寶歷經滄桑,屢遭劫難,如今只剩下四寶。
宋徽宗在文化上是一位高雅之君,他熱愛繪畫藝術,繼承崔白風格,以精工逼真著稱。他尤為重視宗教繪畫,而茅山因為得到他親筆繪制的道畫,傳為千古美談。
大美茅山
詩化的山水,亙古的大美,無邊的靜綠,茅山以一種特殊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留戀的目光。他們在這里,將思想放飛在悠遠的時空里,生生不息……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