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祖陶弘景菜園求學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華陽隱居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出身江東名門,家中時代為官,出生的異相便不凡。傳說母親生他之前夢見一條青龍從懷中鉆出,兩位仙人侍立兩旁。陶弘景生下后果然相貌不凡,額頭高隆,眉清目秀,耳朵上長有兩寸長的毛,右膝蓋有幾十粒黑痣,排成北斗七星的樣子。
他四五歲就能認字,九歲時讀遍儒家經典,十歲得到葛洪的《神仙傳》,從此愛不釋手,十分仰慕神仙之道。他的文章常為名家所贊賞,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十六歲時就是江東著名的才子了。關于他的故事很多,菜園求學就是其中之一。
菜園求學:科學的實證思想
遇到疑難就去調查研究,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這里有個很生動的故事。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就很不以為然。《詩經》的舊注說,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里,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后代。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呢?于是,陶弘景來到庭院里找到一窩蜾蠃。經過幾次細心的觀察,他終于發現,那螟蛉幼蟲并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于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
華陽隱居:開創茅山宗
陶弘景從20歲起步入仕途,屢屢受挫,于是拜孫游岳為師,得傳上清秘法。后來,他深感仕途無望,三十六歲時辭官歸隱于句容茅山,慕名前來拜師求道之人絡繹不絕。
一日,陶弘景帶領眾弟子登上積金嶺極目遠眺,躊躇滿志地說:“這里東望太湖,西接金陵,峰巒疊翠,人杰地靈,自古便是修道成仙的風水寶地。漢初三茅真君在此成道,漢末左慈又來此齋修,上清派楊、許三代宗師就在對面的雷平山下立宅降經······多年來我一直想創建道館,發揚上清大業,不知你們有信心嗎?”眾弟子紛紛表示愿意追隨師父,完成心愿。
陶弘景于是率弟子們在積金嶺上開山創業,歷時七年終于建成一座道館,取名為“華陽館”。陶弘景帶徒修道,自號“華陽隱居”。
在茅山期間,他一邊帶領弟子開設道館,一邊著手建立茅山上清道團,同時還撰寫了大量的道書,尤其以《真誥》聞名于世。在這本書中,他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上清經,并對其來源、出世作了種種神話描寫,而書中記載的眾多經書名稱、內容、道教人物和道教方術等等,都是后世道教研究的重要史料。
陶弘景因此聲名遠揚,徒眾極多,茅山從此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而上清派從此被后世稱為“茅山宗”。
(參考吳言生編著《道教故事》中《佛道雙修陶弘景》一節整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