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xiāng)都有哪些道地藥材?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fā)布日期:2017-05-17 瀏覽次數(shù):次
古今醫(yī)家都喜歡使用道地藥材,在中醫(yī)處方箋上,許多藥名前標有“川”、“云”、“廣”等產(chǎn)地,“川”即四川,“云”即云南,“廣”即廣東、廣西。這些藥物大多就是道地藥材。道地藥材是優(yōu)質(zhì)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指歷史悠久、產(chǎn)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chǎn)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今天就請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道地藥材的前世今生,數(shù)數(shù)我們家鄉(xiāng)各自有哪些道地藥材吧!
道地藥材的意義
道地藥材對于中醫(y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藥材是中醫(yī)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藥材的質(zhì)量決定了中醫(yī)臨床療效的優(yōu)劣。
道地藥材強調(diào)藥材的產(chǎn)地,正是因為不同產(chǎn)地的藥材質(zhì)量不一。如清代《偽藥條辨》云:“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氣味辛熱有大毒……今陜西亦蒔種附子,謂之西附,性雖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就指出了川中之土地厚實、肥沃,適宜附子的生長,因此所產(chǎn)的附子氣味辛熱而功效顯著。
所以古人告誡“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jù)……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宋代《本草衍義》)。
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傷寒論》中就應(yīng)用了多種道地藥材,書中112首方劑,涉及80余種中藥,其中多處應(yīng)用阿膠(產(chǎn)于山東東阿)、代赭石(產(chǎn)于山西代縣)、巴豆(產(chǎn)于四川)、蜀漆(產(chǎn)于四川)等具有特定產(chǎn)地標示的藥材。
道地藥材最初是誰提出來的
“道地藥材”這一名稱最早見于《牡丹亭》。該書是明末著名文學(xué)家湯顯祖(1550-1616)的代表作品,對明代末期的社會生活有著細膩的描述。在第三十四出《诇藥》篇中,前來求診的病人夸贊郎中的藥鋪時說道:“好鋪面!這‘儒醫(yī)’二字杜太爺贈的!好‘道地藥材’!”一連舉出了藥鋪的三大特點:氣派的門面,杜太爺贈的“儒醫(yī)”牌匾,優(yōu)質(zhì)的藥材。
而在中醫(yī)典籍中,最早應(yīng)用“道地”一詞的是明代《本草品匯精要》(1505)。本書為官修本草,由太醫(yī)院院判劉文泰等撰輯,共收藥物1815種,每種藥物均設(shè)有產(chǎn)地一項以載出處,不少藥物都明確標注有“道地”一條,如“五味子”條云:“五味子……【地】圖經(jīng)曰:生齊山山谷及代郡,今河?xùn)|陜西州郡秦州虢州杭越間亦有。唐本注云:蒲州藍田山中河中府。陶隱居云:青州冀州。【道地】高麗建平者佳。”其中“道地”二字標示,當(dāng)時以建平(今遼寧省建平縣)所產(chǎn)的五味子為佳。
各省道地藥材分布
吉林
平貝母(撫松),人參(撫松),梅花鹿茸(雙陽),遼五味(集安),蛤蟆油(長白)
遼寧
關(guān)木通(清源)
黑龍江
關(guān)龍膽(杜爾伯特),關(guān)防風(fēng)(杜爾伯特),關(guān)大力(五常), 關(guān)黃柏(饒河)
內(nèi)蒙古
甘草(杭錦旗),鎖陽(阿拉善左旗),赤芍(多倫、鄂托克前旗),正北芪(固陽),麻黃(阿魯科爾沁旗),肉蓯蓉(烏拉特前旗),郁李仁(固陽)
新疆
紫草(和靜),阿魏(阜康), 伊貝母(伊犁),甘草(巴楚), 肉蓯蓉(和田)
寧夏
銀柴胡(鹽池),枸杞子(中寧 )
甘肅
秦當(dāng)歸(岷縣),紋黨(文縣),紅芪(武都),五花龍骨(慶陽)
陜西
沙苑子(大荔)
河北
知母(易縣),黃芩(承德),大青葉(安國),紫菀(安國)麥飯石(薊縣) , 酸棗仁(邢臺)
山西
黃芪(恒山、渾源), 黨參(五臺山、長治、平順潞安), 紅棗(稗山),五花龍骨(榆社),連翹(晉城)
山東
豬牙皂(鄒縣),北沙參(萊陽),香附(東明),阿膠(東阿),東銀花(平邑), 栝樓(長清) ,薏苡(牛莊) ,滑石(萊西)
安徽
鳳丹皮(銅陵),木瓜(宣城),石斛(霍山),鹿茸(青陽),山茱萸(歙縣), 白芍(毫州),半夏(阜陽),亳菊(亳州)
江蘇
土鱉蟲(蘇州),太子參(宜興),毛蒼術(shù)(金壇),薄荷(太倉), 蟾酥(啟東),茱萸(吳地),薄荷(太倉),滁菊(滁州)
浙江
烏藥(天臺山),鄞縣(浙貝母),杭麥冬(慈溪),杭白芍(東陽), 珍珠(諸暨),延胡索(東陽),溫郁金(瑞安),白術(shù)(盤安), 菊花(桐鄉(xiāng)),蜈蚣(岱山),香榧(諸暨), 桐山茱萸(桐廬), 溫厚樸(龍泉),玉竹(新昌)
河南
山楂(林縣),懷牛膝(武陟),懷山藥(焦作、沁陽),禹南星(禹縣),琥珀(西峽),懷地黃(溫縣),天花粉(安陽),密銀花(密縣),懷紅花(濮陽)
湖北
龜板(武漢、荊州),石膏(應(yīng)城),三棱(荊楚),茯苓(羅田), 木耳(保康),獨活(巴東),木瓜(資丘、長陽), 紫油厚樸(恩施), 金頭蜈蚣(隨州)
湖南
朱砂(辰州),湘蓮子(湘陰), 朱砂(新晃),雄黃(石門),梔子(漣源)
江西
砒石(信州),烏雞(泰和), 香薷(新余), 江枳殼(清江)
青海
甘松(黃南), 大黃(果洛), 羌活
西藏
胡黃連(亞東), 冬蟲夏草(巴青),麝香(邊壩)
四川
爐貝(康定),附子(江油),味連(石柱、雅安),川牛膝(天全、龍安), 川芎(灌縣), 川麥冬(綿陽),川黃柏(峨嵋) ,紅椒(漢源), 川厚樸(三臺), 麝香(茂汶), 小茴香(簡陽)
貴州
明天麻(赫章、遵義),朱砂(萬山),艾片(羅甸), 杜仲(遵義),吳茱萸(銅仁)
云南
三七(文山) ,云歸(中甸),云木香(麗江),云連(怒江),云苓(維西),蘿芙木(西雙版納),盈江(篳茇), 兒茶(西雙版納) ,訶子(保山),石斛(彝良)
廣東
肉桂(高要), 高良姜(高州、徐聞),何首烏(德慶),高要(巴戟天),砂仁(陽春),廣防己(肇慶),橘紅(華州),廣陳皮(新會),廣藿香(石牌、高要、化州),廣地龍(南海)
廣西
蛤蚧(大新、南寧),羅漢果(永福),白果(興安),八角茴香(南寧), 三七(靖西),珍珠(合蒲),鉤藤(興安), 防城(肉桂), 石斛(隆林)
福建
建澤瀉(建甌),太子參(柘榮),建蓮子(建寧),烏梅(上杭),青黛(仙游)
海南
益智仁(屯昌),廣藿香(萬寧)
香港
鴉膽子(九龍)
注:羌、胡指我國古代西部、北部之民族及地區(qū)(如羌活、胡桃、胡麻、胡黃連)。番則泛指外國出產(chǎn)之藥物(番紅花、番瀉葉、番桃等)。亦有冠之地名或別號的,如朝鮮半島的人參稱為高麗參;穿心蓮又名印度草,系從印度引種;西洋參又稱花旗參,花旗乃國人舊時對美國之別稱。
道地藥材中的“數(shù)學(xué)”
東三寶
人參、鹿茸、五味子
四大懷藥(河南懷慶-泌陽縣)
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
四大南藥
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檳榔
浙八味
浙貝母、杭菊花、杭麥冬、白芍、白術(shù)、玄參、延胡索(玄胡) 、溫郁金
十大廣藥
巴戟天、廣地龍、高良姜、化桔紅、金錢白花蛇、春砂仁、廣佛手、 廣陳皮、 沉香、廣藿香。
(本文由騰訊道學(xué)根據(jù)《大美中國,難道不想知道你的家鄉(xiāng)都有哪些道地藥材么?》整理發(fā)布,選自“中國中藥雜志”。)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