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七)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3 瀏覽次數:次
第七論 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于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于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則意索然而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
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與!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解析:
任何事物間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六進也不例外,六進是依據太極拳技擊客觀性而提出的。技擊交手是對立統一規律的表現,太極技擊要求以靜制動,后發先至,靜如山岳,動如江河。進攻取勝是武術的共性,太極拳并不例外,太極拳進攻靠的是引化對方空背而擊。進擊要求:抓住機會,定準目標,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距離要短。因此,六進要符合以上條件,要研究人體生理結構特點。掌握六進特點,進攻才能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沒有抽扯之形。
太極拳技擊重六進(資料圖 源自網絡)
一、頭進
頭為周身之主,頭作為首腦,其意義在于領進為尚。頭是指揮官,也是先行官,只有頭進,身才能跟隨。由于“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的要求。若頭不進,重心必歪斜。頭進身隨,技擊才能成功。如:“前趟腿”、“金剛搗捶”、“掩手肱拳”等勢最為明顯。頭進身隨、弓腿擊發。練功要保護頭。頭是主要技擊對象。頭部一但受害,大腦失控,眼睛閉塞,其全身必亂,戰必敗無疑。因此,練太極拳要重視頭部的訓練,要求不低頭,不仰面,不左右歪斜,不搖頭晃腦。兩手劃圓時要注意看護好頭部。若技擊頭動要慎之,護之。要時刻注意頭的頂勁、領勁訓練。陳鑫講:“拳自始自終,頂勁絕不能失,一失頂勁,四肢者無所附攀,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領起精神,動作就能圓活自然。眼睛活,反應快,判斷準。耳朵靈,辨音準。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主宰勝利。因此,頭須進。
二、膊進
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不能前。以臂的三節而言,膊是三節之根,技擊用三節,手須領勁,為先鋒偵察并交接。中節用肘護之,根節膊摧勁。膊與身相連,通過沉肩垂肘,膊與身體組合一體,膊進帶身進,內氣才有根源。俗話說:“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身擁靠膊進。”膊關節有連接身體,作為傳送內氣通道的作用。因此,膊亦不可不進。
三、腰進
拳論曰:“主宰于腰”。“命意源頭在腰隙”。“氣聚于腕,機頭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這些理論都強調了腰的作用。腰是人體轉動的關鍵,是杠桿變形的輪軸,輪軸旋轉帶動四肢,內氣周流全身,腰又是人體中心與重心所在,氣海與命門都在腰部。通過呼吸氣沉丹田,丹田鼓蕩,穩定重心,產生爆發力。因此,要練好腰,要保持腰松、沉、直豎的形態。練柔勁,要活腰;練沉勁,要塌腰;練發勁,要擰腰并進腰。
拳論曰:“腰胯微轉鳥難飛”。“如不得機不得勢,必于腰胯求之。”這些拳理都強調了腰在技擊中的重要作用。隨氣來源于腳跟,蹬地送力腳進并旋轉,利用圓切發力。腰部運轉適當,攻守就能隨心所欲。
四、步進
拳論:“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勝在進步占勢,不敗在退步避鋒”。這些道理都強調了步法運用的作用。
太極拳是短打拳種,要求打人不見手,手到不能走,寸勁擊發。無論是搶占要地,還是封閉進攻,都須步法快速敏捷。要做到上下相隨,身體才能粘貼對方,才能發揮太極拳的短打功能。太極拳步進有三種情況:身進步隨,身步齊進,步進身隨。這三種進步根據進攻目的不同而選擇。
意貫周身,運動在步。四肢百骸主于動,身實運以步,步為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應戰和對戰隨機應變在于手,手之轉移者,又在于步,進退反側,步可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步可示變化之妙。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早為之催迫。總之,活不活在于步,靈不靈也在于步。步占巧地,步能進身,步能定向,步能定根,步能生力。因此,要練好五行步法。
五、右側旁進
上左必進右,這是技擊進攻的客觀動作。左右進擊應是辨正的,不論是向前進攻,還是橫向左右進招,勢勢之間都須有連接轉化的動作。“上左”是用左旁側身防守粘接,“進右”是見機快速進打。這樣側旁攻守,既可以減少攻擊面積,還可以利用輪軸旋轉加速進攻。因此,練拳者在細心揣摩承上啟下的動作。“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要接好勁,做好發勁準備。
六、左側旁進
上右必進左,“上右”即右旁防守與對方接勁,而見機用左旁進攻。左旁進擊讓一般人感到動作不順,因此,練拳推手要多練左旁進擊。
欲邁左步應側身向右腿上移放重心,左肩要與右胯相合,右腰腎先下旋落實,右胯根右旋內收落實。技擊時,右側勁先上搭粘緊,并有引逼之舉,讓對方勢背勁空。然后,左足蹬地,提膝開胯邁步,上步應占巧地,左側武器立即進攻對方背向。練時緩慢,用時要快,如“六封四閉”,“前趟腿”等。
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相互對立,如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引一放,一反一正,一卷一展等等,而這些對立動作組合,發勁前后,都必須有一個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折疊勁。例如“懶扎衣”、“掩手肱拳”。再換勢時要劃小圈轉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