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金庸筆下武當七俠,俠肝義膽尊師重道,資質人品無可挑剔,江湖上威望崇高。七俠傳承師志,謹守門規,休養生息,參悟道法,將武當派發揚為武林正義大派。
元朝數盡,明主未立之時,張三豐結庵于武當山。這是他已一百二十余歲。在武當山上搜奇攬勝,看見武當眾宮殿毀于兵火,說道“此山異日必大興”。于是率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延續香火,開創了武當派盛世。撲朔迷離的各種傳說中,《明史》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蹤。
帝王們究竟有沒有找到張三豐?他到底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捕風捉影700年,似乎關于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當群山之中。而對他的苦苦尋覓,也就一次次將這座充滿仙人之氣的神山推到了人們的視線內。
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即使在今天,武當派依然聲名赫赫,太極拳更被世界人民所喜愛。武當派除了傳播道家教義之外,其武學方面則講究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氣息悠長見勝。武當功夫終以養氣為宜,不以外家勁力見長,注重內功的修養,初始修煉進境稍緩,而越到后來進步越快。
武當拳亙古以來深受國人推崇,武當山更是歷朝皇帝的皇室家廟。在明代,武當山被皇室封為“大岳”、“治世玄岳”,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使武當山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武當武術的祖師張三豐就是在武當山創立武當派。獨創內家武當拳,其中太極拳流傳至今,被歷代掌門發揚光大。
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這是 《明史 張三豐傳》里對一代武學宗師張三豐的描述。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張三豐真人修道武當山遇真宮時,他醉心于“師傳”的修煉心法,參悟太極圖之理。一天,真人在武當后山洞里打坐時,聽見外面有喜鵲的叫聲。他循聲走出洞來,發現一條蛇和喜鵲正在“纏斗”。看見這種情景,張三豐似有所悟。于是,張三豐真人順其自然變化的道理,結合他修煉的內丹功力,獨創了太極拳。
遇真宮是皇帝專為張真人修建的道場。他在此地演創的武當拳,名振天下,后經歷代宗師的不斷演進發展,最終成為中華武術中最具影響的流派之一。因張三豐被奉為武當武術的祖師,遇真宮亦被歷代武當拳第子崇敬,并在此習練拳術。
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遇真宮建于明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1417),院落錯落有致,環境幽雅。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宮門、東西配殿、左右廊廡、龍虎殿、真仙殿等古建筑。
據說張三豐是張道陵天師的后裔,在鐘南山遇火龍真人得大道真傳,而此后,張三豐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
武當以真武神君為尊,榔梅祠與真武大帝修煉的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系。相傳,真武大帝修煉時,由于意志不堅,中途準備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氣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鐵杵磨針點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繼續修煉,經過此處時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花開結果。”后來,他修煉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并開花結果。
張三豐初登武當山攬勝 嘆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宋元時,皇室大肆封號武當真武神,把真武神推崇為“社稷家神”,將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明代,武當山被皇室封為“大岳”、“治世玄岳”,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使武當山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武當道教不斷吸收儒、佛兩教精華,充實、完善教義,一度成為明代統治者維護江山社稷的“國教”。
武當道教文化融多邊文化為一體,較為全面而直觀地體現著中國古人的信仰、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文明的歷史發展軌跡,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