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土墩墓博物館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江南土墩墓博物館位于鎮江句容市茅山風景區內,占地面積25畝,建筑面積達623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展示土墩墓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先生說:“土墩墓,是江南地區商周時期獨有的文化遺存,離開土墩墓,中國南方的青銅時代將是一片空白……”
土墩墓始于西周前期,盛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時期,至戰國早期逐漸消失。它是商周時期江南地區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遺存,與同期的吳越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其特點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和帶地方特征的青銅器。夏商周時期,在中原文化區之外,存在著以土墩墓為葬俗的特殊文化群體,雖然后來周人統治了江南地區,周文化已經對江南地區有了很大影響,但是江南地區的土著文化仍占主流。土墩墓這種代表著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特有的土著葬俗文化,被楚國豎穴土坑木槨墓所取代。從喪葬習俗的傳承來看,茅山地區還保留部分吳國土墩墓喪葬特點等。
鎮江是土墩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除在丹徒至大港沿江和丹陽平原地區有少量分布外,絕大多數分布在丘陵山地,重點是在茅山山脈兩麓,句容的后白,茅山,天王最為密集。2005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的句容、金壇土墩墓大型考古發掘,先后調查發現土墩墓46座,其中被高速公路建設徹底破壞6座,實際發掘土墩40座。共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坑229個,喪葬建筑14座,出土文物3800多件,這次發掘發現,土墩墓集中分布在茅山周邊(公元前的勾吳古國地域),確認了一墩一墓與一墩多墓現象并存,首次發現了一墩多墓的向心結構布局,土墩墓存在堆土掩埋與堅穴土坑的墓葬和葬具獨木船棺、多樣的墓葬建筑、墓地界域以及土墩墓的營造過程,顯示江南土墩墓獨有的特色,不僅豐富了江南土墩墓的內涵,而且在深入研究青銅時代江南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埋葬方式、祭祀習俗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博物館內的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大廳中央觀景臺陳列著“一墩多墓”的復原土墩墓,這是按照1∶1比例將已經完成發掘的句容市天王鎮寨花頭2號墓原樣復原的。墓中所有墓葬頭向均朝向中心墓葬,土墩其他層位的墓葬也顯示同樣的向心結構,仿佛被中心墓葬所吸引,顯示了中心墓葬墓主人對于周圍墓葬墓主人強大的吸引力和權威性。這種結構與當時中原地區截然不同,僅見于青銅時代的江南地區。
一樓展廳通過復原土墩墓地層的立面,展示了土墩墓營造時的各個層位的關系。展廳地面上雕刻的是土墩墓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數個南方省市的分布地域圖,標識密密麻麻,星羅棋布,尤以寧鎮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基本上是以茅山山脈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整個展廳圍繞土墩墓文化的發展演變,展出了大量近幾十年來土墩墓考古出土的幾何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等文物。
句容境內土墩墓中的隨葬品,主要以陶器、原始青瓷為主,偶有少量飾品,另有些石器、骨器、陶紡輪等生產工具,青銅器不多見。已經發現的印紋陶紋樣就有一百多種。有一部分陶器飾以兩個或四個附耳,有的附耳可以穿繩,有的只是裝飾,這類裝飾大到罐、瓿,小到豆、碗,附耳有的似象形的蛇、小鳥,維妙維肖,如此精湛制陶的技術,令現代的陶工都望塵莫及。那些保存下來的大罐,有的近一米高,直徑六、七十公分,胎質僅半公分厚,罐上的花紋都很有規律,上半截是一種花紋,下半截又是另一種花紋,也有極少數的花紋交替重疊,非常珍貴。
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指向,茅山就是泰伯、仲雍奔吳之地。同時,博物館又通過大量圖片及文字說明展示了“泰伯奔吳”和一墩一墓、一墩多墓結構以及專家考古發掘現場場景、土墩墓營造過程場景等,記錄了2500多年前中華文化多重因素、多元結構、多樣內涵的特殊文化遺存,也讓人們見證了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土墩墓,感受到茅山地域文化的深厚積淀。薈萃著道教文化、紅色文化、旅游文化和豐富歷史的茅山,像刻在歲月門楣上的花朵,生動著整個江南。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