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與茅山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時人謂之李東璧。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其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因此李時珍從小就受到醫藥學方面的熏陶。其最大的貢獻就是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寫作過程中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古稱攝山,今棲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于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茅山是中國道教圣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山上植被豐富,盛產林果茶及藥材,是江蘇省的藥材重點產區。由此可知治學嚴謹的李時珍是必然要造訪茅山的,在其《本草綱目》收錄的藥材中,就有茅山的380多種。如茅蒼術、明黨參、太保黃精、烏飯樹、何首烏、靈芝、茅附、茅香等等。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黃精篇中引宋代蘇頌記載“黃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為佳。”術篇中引用蘇頌記載“術今處處有之,以茅山、嵩山者為佳”、“服食多單餌術,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搗末。旦日水服,晚再進,久久彌佳。取生術,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飴糖,酒調飲之,更善。今茅山所造術煎,是此法也。陶隱居言取其精丸之,今乃是膏煎,恐非真也。”以上《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雖是引用蘇頌之語,但都是李時珍根據古籍的記載和自己的親身實踐,并通過嚴密的實地考證而得來的,足以說明茅山所產藥材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乘。
《本草綱目》關于梨的記載中還記錄了一個茅山道士用梨治病的故事:有一個人感覺自己生病了,總是覺得懨懨無聊,但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去拜訪當時的名醫楊吉老。楊吉老說:“你的熱證病已十分嚴重,氣血消鑠,三年之內就會得壞疽癥死掉。”那人悶悶不樂地離開了。后來聽說茅山有位道士醫術通神,卻不想為世人所知。于是他便喬裝打扮,穿上仆人的衣服,去拜訪那位茅山道長,愿意做灑掃的普通弟子。道長便收留了他。時間長了之后士人把實情告訴了道長。道長給他診治之后笑著對他說:“你現在就下山回家,只需每天吃一顆上好的梨子。如果沒有新鮮的梨子,就用干的取來煮水,食滓飲汁,疾病自然就好了。”士人遵道長的告誡,過了一年又見到楊吉老。楊吉老見他容貌豐腴光澤,脈象平穩,吃驚的說:“你一定是遇到異人了,不然的話怎么能痊愈呢?”士人就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了他。楊吉老便整理衣冠往茅山敬拜,自責所學之不足。 除了以上記載的條例外,從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所參照或引用過的文獻也能看出李時珍對茅山的情有獨鐘。如書中大量參照茅山上清派第九代宗師陶弘景所修訂的《本草經集注》,而書中所提到的藥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茅山。另外還引用《南岳魏夫人傳》、《三茅真君傳》、《茅山記》、《陶隱居雜錄》、《登真隱訣》、《真誥》等等,都與茅山有密切的關系,據說李時珍教育上山采藥的徒弟,采藥要取大留小,盡量不破壞母株,要懂得和鳥獸一起享用它們,可見,道家的“與人為善,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精髓深入其心。
據1985年鎮江有關部門調查,當時茅山地區有中草藥材756種之多,面廣量大的有太子參、丹參、黃芪、明黨參、夏枯草、桔梗、女兒紅等。其中,聞名全國的有茅蒼術、靈芝、黃精、禹余糧、遠志和華陽石腦、磁鐵石等。今年60歲、從事中草藥炮制和調配工作30多年的老藥師管年扣告訴記者,近年來他踏遍青山,多次在茅山地區采集藥材,只發現300多種,約有一大半的中草藥材已難尋覓,許多原來常見的草藥現在成了稀有品種。 茅山鄉一位周姓農民告訴記者,他的爺爺一輩子靠采集中草藥材養家糊口,一直到90歲還上山采藥。他小時候每到星期天也上山挖藥材,一上午就能挖一籃子,但是現在挖得少了。因為山上的野竹子、茅草和荊棘叢生,將大量的中草藥材淹沒,由于缺少陽光雨露,中草藥植物根部腐爛,長勢不好。而潑皮一點的像覆盆子,懸鉤子長在茂密荊棘叢林或是陡坡之上,讓人難以采摘。另外,開荒種地、修路、采礦和旅游景點的開發,也使中草藥材生長的領地逐漸萎縮。 2007年黃石東楚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紀藥師大藥房等單位聯合發起了“重走李時珍采藥之路”活動。此次活動將前往三角山、齊岳山、茅山、牛首山、廬山、天主峰、獅子山、藥王山、武當山、攝山的紫霞洞、天目山等19個采藥點,這些地方毫無疑問都是李時珍曾經到過的采藥之地,也說明茅山從古到今一直都是醫藥學家所青睞的藥材寶庫,李時珍與茅山實有不解之緣。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