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三元宮坤道院:儀式敘事與上海三官文化的復興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三官文化由信仰儀式、神話敘事、物象等三個方面組成,在歷史語境中形成了天地水三官、唐宏葛雍周武三官、陳子椿與龍女的三個兒子三官、堯舜禹三官等多種表現形態,是由內容和形態共同筑就的文化。本文所說三官文化特指天地水三官文化。
一
三官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的三官手書,先后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的發展期、唐宋的繁榮期、元時的沒落期、明清時期的再度繁榮期、民國時期的衰敗期、1949年到1978年的完全敗落期以及1979年至今的復興期。上海三官文化的歷史相對較短,始于元時,經歷了明時的發展、清時的繁榮、民國時期的衰敗、1949年至1978年的完全衰落以及1979年至今的復興。根據筆者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供奉三官的廟宇宮觀有40多處。面對這樣豐富的文化形態,學界在三官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如針對三官的起源、歷史、區域、節日、三元宮觀以及《三元經》經典文獻的版本等進行了研究,但未見關于區域性三官文化的復興研究。
上海三官文化的復興是以浦東三元宮坤道院的重建為標志的。浦東三元宮供奉天地水三官,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雍正時期嚴橋地區的三官堂,后來當地人為紀念以身殉職的松江知府周中鋐,遂將三官堂改為周太仆祠,后三官神像被毀,該祠成為當地百姓的住所。20世紀90年代,因該廟的產權清晰,上海道教協會將其收回,又因上海素來有著供奉三官的傳統,上海道教協會將其作為三元宮來恢復。三元宮的恢復包括初次恢復和易地重建兩個過程。通過對三元宮重建過程中舉行的開光和升座儀式的田野調查,可以看出三官文化在上海復興的大致軌跡。
二
本文使用的理論是行為敘事理論和通過儀式理論。行為敘事理論是根據程薔和田兆元的敘事理論,程薔在《祭祀與民間行為敘事》中認為:“行為敘事是利用別的行為方式來敘述受體表述敘述內容,行為敘事在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得最為充分:一是祭祀活動;二是巫術、符咒活動;三是游藝活動。”①這三種行為都有儀式敘事的成分。田兆元認為行為敘事在神話意義上更是儀式敘事。
借助通過儀式理論來分析上海三元宮的開光儀式和升座儀式,其中阿諾爾德·范熱內普的“通過禮儀”和維克多·特納的閾限以及交融的觀點是本文在分析儀式的關注點。阿諾爾德·范熱內普提出:“將與先前世界分隔之禮儀稱為‘閾限前禮儀’,將在邊緣階段舉行之禮儀稱為‘閾限禮儀’,將融入新世界之禮儀稱為‘閾限后禮儀’。”②維克多·特納認為:“閾限有這樣一種暗示,即如果沒有身處低位的人,就不可能有身處高位的人;而身處高位的人必須要體驗一下身處低位的滋味。”③亦即在閾限前的分離狀態,儀式對象需要經歷一些苦難。
儀式敘事是行為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儀式的分析主要借助過渡儀式理論,以求證明儀式的展演是三官文化復興的重要標志和基礎。
三
三官文化的復興是以1990年浦東三元宮的重建為起點的,1990年舉行的神像開光儀式和1993年的住持升座儀式實現了三官文化的復興。
1993年8月22日,在三元宮坤道院舉行蘇宗賦道長住持升座儀式,當時約有100多人參加儀式。從最初信眾的祭祀活動,到三元宮開光儀式與升座儀式的展演,這些儀式敘事預示著三官文化傳統的回歸。至此,三官文化重新登上上海道教文化的舞臺。
三官文化的鞏固主要表現在2007年三元宮易地重建后的儀式敘事,包括神像開光和監院升座儀式。
2007年6月5日為農歷四月二十,浦東三元宮舉行了三官神像開光儀式,由茅山乾元觀的尹信慧道長主持。儀式包括開壇、請水、蕩穢、揚幡宣榜、開光5個部分。
開壇是祈請諸天上帝降臨壇場。經樂師在大殿內發鼓奏樂、高功搭衣,高功舉天尊:“開壇演教天尊”,起步虛韻,起倒卷簾韻。香供養:金容玉相天尊。說文:“伏以……”。表白宣:開壇符;高功說文。道眾念:志心皈命禮,三清總誥、玉帝寶誥、三官寶誥、斗姆寶誥、呂祖寶誥、靈官寶誥。
請水即請到圣水,為蕩穢科儀做準備。蕩穢即清除壇場的穢氣和不潔。高功行秘訣、發爐、運諱、掐訣、行令、踏罡、灑水凈壇,畢。說文,畢。起大贊韻。
出壇舉行揚幡宣榜科儀。畢,回壇。該科儀意為敬告神靈,我方已經準備有序,期待圣班的到來。
開光是為塑像注入靈氣,使其成為具有福佑百姓的神力的神像。儀式過程為:唱韻、宣表文、高功就位,舉三元赦罪天尊。起澄清韻、三位法師輪流拈香。高功起提綱。眾念八神咒,畢。高功拈香運秘諱、行秘訣,發令、灑水凈壇。畢。依次將蓋在三官頭上的布取下。高功先執紅帕拂塵滌穢,次用神筆施法力為三官開光點睛,再持寶鏡,默用金光,祈求三官顯出神光,福佑百姓。畢。唱三寶詞,上“三寶香”。念誥,唱贊。
上述儀式是典型的通過儀式,儀式的對象是三尊塑像。從開壇到開光科儀中取下三官塑像的蓋布,用毛巾、毛筆、鏡子行儀完成均屬于閾限期,三官塑像處于邊緣階段。在取布之前,塑像處于一種既非藝術品亦非神像的中間狀態。儀式過程中的毛巾、毛筆、鏡子是為聚合到來的準備,毛巾擦去塑像身上的灰塵,毛筆意取畫龍點睛之意,是為送靈氣,鏡子則是要使塑像承接天地之靈氣,造化萬民之福祉。④當用鏡子吸納日月星三光的儀式完成后,三官塑像在經歷了兼具藝術性和神性的雙重身份的閾限階段后,進入聚合階段,表現在儀式上是唱三寶詞、上三寶香,念誥、唱贊等,在音樂聲中三官塑像走向神性的聚合。最終三官塑像完成了從藝術品到神圣的神像之間的過渡。
三元宮2007年的升座儀式是范誠鳳道長榮任監院的禮儀。監院升座儀式包括迎新賜衣、拜殿扶座、回寮謝禮、慶祝等內容。在升座儀式中,作為升座對象的道士要經歷三個階段:分離、閾限和聚合。分離期時間較長,主要是由于監院的培養需要更多的時間。在分離期道長以修行為主,當道長達到既定標準時才可能被推選為監院。實質不是真正意義的分離,而是在道長和監院之間形式上的分離。在舉行儀式之前,道長需沐浴更衣,這是分離的最后階段。從迎新賜衣到回寮謝禮之前為閾限階段,這時,道長處于即將成為監院的游離期。而從回寮謝禮開始到慶祝儀式結束則屬于聚合期,之后道長正式榮升為監院。下面詳細看閾限和聚合階段。
閾限階段 迎新賜衣:一方面范道長在三元宮舊址等候。另一方面在新落成的大殿前,儀仗隊排好隊,經師在大殿內搭衣起韻,殿主雙手高捧香盤,出殿引道前行。香盤上繡有“大降吉祥”4個字,香盤內放有檀香爐、令牌、凈水盂等,后面是兩位司儀:左邊黃至安,手捧監院衣,右邊馬誠仁。接著經師從大殿內依次而出,儀仗隊緊隨其后,前往舊址迎接監院。到達后,經師剎板,范道長起身向香案。司儀馬誠仁高喊:“天清地濁、陽動陰靜,天開黃道、地發祥煙,今日大吉,恭請范誠鳳榮升監院,請會長賜衣。”經師起韻,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代表中國道教協會賜衣。范道長著衣,拈香祈禱。畢。司儀高喊:“吉時已到,請監院起駕。”經師起“天尊板”,在前引路。拜殿扶座:監院在大眾簇擁下至新廟山門護法靈官殿前,拈香禮拜。經師誦焚香韻,靈官寶誥,化表韻,監院焚化普表,以祈求靈官天將保護。畢。轉至左配殿、右配殿,依靈官殿之禮依次拈香禮拜,最后轉至正殿——三官殿,拈香、禮拜、化表,經師誦焚香韻、三官寶誥、化表韻。經樂師誦“福生無量天尊”圣號。恭請監院至“監院寮”,拈香禮拜,畢。經樂師剎板,司儀高喊:“朝真已畢,請會長扶監院升座。”樂聲起,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監院扶座。司儀高喊:“八大執事率眾等頂禮監院”,大眾給監院頂禮,畢。寮房門是監院走出邊緣走向聚合的重要標志,“跨越這個門界就是將自己與新世界結合起來。”⑤當恭請監院回寮時,邊緣即將結束,聚合馬上開始。
聚合階段 從回寮謝禮到慶賀科儀。司儀喊:“禮拜已畢,送監院回寮。”二侍者扶監院入寮房后,返身至門口代表監院向信眾鞠躬謝禮。經師起韻返回大殿經壇,作慶賀科儀。在監院向大眾道謝之后,任法融會長向監院贈送了“鼎”。
從分隔、閾限到聚合,道士通過內外的修行和儀式的展演成為大德監院,三官文化也在這儀式的展演中得到復興和鞏固。分隔主要是指道士內外兼修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道士須從各個方面嚴格遵守教規,修習道教的禮儀及儀式等。該過程強調道士的內外修行,直到達到大德監院的標準,只有達到標準才有可能被授予大德監院。閾限事實上可以稱為過關,亦即道長要通過高功法師與神的溝通以及展演的儀式實現從一個身份向另一個身份的轉換的過程。聚合就是成功的轉換身份,在一系列的儀式后道長擁有了神給予的靈性最終升格為大德監院。
1990年和2007年三元宮的開光儀式和升座儀式對于上海三官文化的復興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再現與鞏固人們對于三官儀式的記憶,記憶的恢復有助于促進儀式敘事記憶的回歸,儀式的重復展演是鞏固記憶的重要形式,是復興三官文化的基礎;其次對于傳統文化思維的復興與鞏固有著重要作用;最后顯示了上海信仰文化資源的多元化。
[本文為華東師范大學優秀博士生基金項目《天地水三官信仰的流變研究——以上海、浙江、福建、臺灣為例》,項目編號:2010015]
(文/雷偉平,作者為華東師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①程薔《祭祀與民間行為敘事》,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
②(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7頁。
③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赟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頁。
④《浦東三元宮開光儀式》田兆元的博客:http://blog.163.com/suntree@126/blog/static/1116122200759254669/
⑤(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7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