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山道觀傳奇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八百里伏牛山乃“仙”“靈”之山,相傳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歸隱修煉之地。歷代香火旺盛,被尊為道教圣地。這里景色奇異,千峰競秀,蔚為壯觀,是大自然賜予河南人民的寶貴財富。就在綿延起伏、山形迤邐的八百里伏牛山脈之首麓,有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群山環繞之中,有兩座入云插漢般巍峨的高山,峰巒對峙,峭拔危立;漫山蒼翠,野卉芬芳;山林茂盛,郁郁蔥蔥;隱隱山寺,沁香繚繞。漫步其間,令人神清氣爽,精神煥然。這就是距方城縣西部約三十公里處的三賢山道觀所在地,始建于東漢光武帝15年間,原名三尖山。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奪王位,為斬草除根,派人追殺皇族后裔劉秀。當劉秀逃至三尖山下時,已是饑腸轆轆,筋疲力盡。前有險峰攔路,后有追兵將至,正在危急時刻,卻見三位儒賢雅士飄然而至,把劉秀救回了住處。救命之恩,劉秀感激不盡。舉目眺望,只見這里修竹蒼郁,溢放馨香的田野,炊煙裊裊的村落;天高云淡,悠然安謐,令劉秀有超然塵外,物我兩忘之感。劉秀登基之后,迅速派人來到三位隱士閆子齡、燕子奇、魏伯陽的隱居之處,恩于嘉獎,封他們為“賢人”,并為其修建了一座行宮式廟宇,賜名三賢山,即后來的三賢山道觀。自此,三賢山道觀香火大盛。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御賜楹聯一副:“出南頂越萬峰惟悅此山,還西淮居三賢獨樂得天”,橫批為“伏牛圣觀”并撥重金修繕道觀。三賢山主要建筑有:五極天尊殿、圣宮圣母殿、祖師殿、老母殿、關公殿、玉皇殿、云端姆殿等三十余間,“文革”時被拆。改革開放后,移址建觀于山下。目前是南陽市道教協會、方城縣道教協會所在地。
三賢山道觀山勢突兀,拔地而起,懸廟堂于高端,建筑風格非凡極致。殿宇巍峨,氣勢宏偉,吸引了歷代無數的高僧名道、帝王將相以及無數文人墨客、香客游人,盛極一時。清道光咸豐年間官府曾多次修繕,歷代道人堅守儒道精神,懸壺濟業,勤于布道,使三賢山名聲遠播,成為豫南著名的道家圣地。自上世紀30年代起由全真華山派第二十三代傳人李宗海道長主持廟務。1989年經政府批準開放。現任住持李泰丞,是全真道華山派第二十四代弟子。三賢山道觀廟觀新建地址建在了山下,李泰丞道長上任后,帶領道觀道眾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他們在烈日下、寒風里,一天天辛勤地勞動著。為改變道觀艱苦的生活條件,又在三賢山道觀周圍荒坡草地、山溝里開荒7畝地,辟地種植丹參、當歸等中藥材及花生、綠豆等經濟作物。靠著一畝菜地解決道人的生活問題。并且種植松樹、柏樹等累計達9000多株。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李泰丞還把他在北京白云觀時的多年積蓄都投入到三賢山道觀建設中來,購買了法衣、法器等多種物品。就這樣三賢山道觀在逐步壯大,廟上建筑亦漸次恢復成一座古色古香典雅的建筑群體,引來游人無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哭竹生筍”與長春觀
下一篇:陽臺宮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