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解民憂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11-15 瀏覽次數:次
“政府讓咱住進福利院,還給每個房間裝上了暖氣,咱感謝黨和政府啊!”近日,生活在武當山特區中心福利院的張大爺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深有感觸地說。近年來,武當山特區在大力發展大旅游的同時,堅持把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醫療、社保等社會救助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著重在親民、愛民、惠民、富民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醫療保險破解“看病難”
改善民生從病有所醫抓起。到2009年底,全區已有3.02萬農民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參合率達95%。
幾年前,武當山特區在全省率先實行低起點、廣覆蓋、群眾自愿參加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并于2003年被確定為十堰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之一。該區在新農合管理機制建設上采取管辦分離、規范運作的管理模式,專門對參合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將大病醫療救助限額從2008年的3000元提高到6000元,患大病的參合農民在享受政府給予的大額醫療補助后,對全民醫保制度交口稱贊。
八仙觀村村民周榮清 ,2009年3月不幸患上了食管癌,在特區醫院住院近5個月,花費11755.84元。由于他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農合辦為他報銷了7403元。
據統計,僅2009年,全區共補償新農合資金275萬元,占全年收入的90%,其中門診統籌補償36萬元,累計補償58672萬人次,支付住院補償239萬元,累計補償2874人次。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推進,特區財政出資13萬元為1944名普通居民、707名低保對象和96名重度殘疾低收入者買了醫保。
社會保障撐起“保護傘”
對于特困群體,武當山特區兩委給予更多關愛。近年來,武當山財政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逐步建立以城鄉低保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業救助為輔助,覆蓋全區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武當山特區從2001年開始建立城鎮低保制度,2004年實行農村低保制度,城鄉低保各項制度日益規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特區財政大力壓縮支出,全面提高保障標準,多方籌集低;355萬元,并根據特區生活必須品物價實際情況,將城、鄉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目前每人每月230元和70元,2009年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75萬元,切實保障了921名城區困難居民和1814名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
同時武當山特區推行了城鄉低保資金社會化發放“一折通”式管理,“政府定標準,民政管范圍,財政保資金,銀行管發放”的城鄉低保資金管理運行機制已全面形成。
五保供養實現“情暖萬家”
五保對象是社會救助體系中薄弱的環節。2006年國務院新的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頒布實施,武當山特區實現了農村五保對象的生活救助由集體供養轉為財政供養,五保供養對象的吃、住、穿、葬和未成年人教育的保障,全部納入特區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
武當山特區按照“應保盡保,按標施!钡囊,通過認真調查摸底,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對象全部納入財政供養范圍。為切實保障供養對象正常生活,特區財政局還建立了穩定的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籌集渠道,在積極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的同時,在編制年度預算時對五保供養資金實行單獨測算分配,使其有了可靠的資金來源。
2009年,全區五保供養支出40萬元,受益253人。投資228萬元,全區新建、擴建五保供養服務機構4所,床位數達到181張。2010年,該區還將籌措資金120萬元,進一步提高供養水平和用于供養服務機構配套設施建設。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