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康:30年寂寞尋訪民間文化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11-15 瀏覽次數:次
下得了真工夫,坐得了冷板凳。當浮躁與功利甚囂塵上,有幾人能對文化傳承如此孜孜以求?一生只做一件事。從伍家溝民間故事,到呂家河民歌,再到青塘武當神戲……他用畢生的精力丈量民間文化的厚度,書寫了一個最基層的文化工作者的人生傳奇。
最辛酸的記憶:在煙盒紙上寫作
李征康很忙,去他家采訪時,早已經退休的他,正伏在案頭整理即將出版的新書《呂家河民歌村民俗與研究》。
退休前,李征康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文化站的站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因發現伍家溝故事村而出名。那時起,李征康開始對搜集武當民間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并把它作為畢生奮斗的目標。在這條路上,他跋涉了30年,忍受了多少孤獨寂寞,品嘗了多少艱辛苦難,連他自己也說不清。
最終,伍家溝民間故事村和呂家河民歌村蜚聲海內外,讓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研究館員。2009年7月,經過近5年的整理,他的那部《武當山南神道民間敘事詩集》正式出版。這部收錄了32首長篇敘事詩,共計60萬字的著作,凝聚了李征康30年的心血,在中國民間文學分布圖上填補了一塊空白。
今年72歲的李征康,謝絕一切社交活動,幾乎閉門不出。2009年9月,他被評為“50名十堰群英人物”之一,受到十堰市委、市政府表彰,近在咫尺,他也不出席;前不久,李征康又被評為2009年度“感動十堰人物”,領獎那天,他依然閉門不出。“我都已經這么大歲數了,如果一死,手上這些還沒來得及整理的資料就沒用了。所以從現在起,時間還是非常緊迫的,有些內容還要繼續挖掘。”
從一名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到民辦教師,再到文化站站長,最終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研究館員。李征康一路走來,幾多坎坷!他特別感謝歐陽學忠無私的關心和幫助。“最可憐時,我只能在煙盒紙上寫作,是歐陽老師帶我走進了民間文化創作之路。”
1978年以前,小學畢業的李征康一直在家務農。40歲的時候,他在均縣(今丹江口市)六里坪公社白廟村當民辦教師并開始習作文藝作品。
李征康最初習作文藝作品時質量不高,但他熱愛創作,鄖陽地區文化局負責人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1979年春,經鄖陽地區文化局創作組組長歐陽學忠推薦,他參加了湖北省業余作者代表會。1980年秋,由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副館長江云批準,他參加了在黃州市舉辦的全省民間文學業余骨干培訓班,為時1個月。
1981年4月,原均縣文化局經和有關單位協商同意后,通知李征康到六里坪文化站上班,開始從事民間故事的挖掘與創作,那時他的性質是“亦工亦農”。這年7月,李征康參加了湖北省在十堰市舉辦的民間文學業務培訓班。在1個月的培訓期內,他創作發表了6萬余字的民間故事。
筆記本被小偷當成錢包偷走
在文化站工作后,經過了兩次培訓,加上名師指點,李征康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說:“我生長在中國道教圣地武當山下,我熱愛武當山,更熱愛武當文化。作為武當山下的一名群眾文化工作者,我愿意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貢獻給武當文化事業,為武當文化研究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研究武當文化從何處下手?經過長時間考慮,他把研究點定在肖川公社的淄河村。理由是這里是古均州城的郊區,坐落在漢江之畔,武當山的凈樂宮又建在均州城內,這里還是武當山東神道的起點,這一地區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1982年,李征康來到六里坪鎮伍家溝村。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諺語、謎語、歇后語密集地帶。他在這里默默無聞地工作了4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搜集整理,1990年春,由鐘敬文教授題寫書名的《伍家溝村民間故事集》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了。
此書得到了全國民間文學界專家學者的認同與肯定。新華社、中新社以及美國《僑報》、《中南報》、法國《歐洲時報》等國內外新聞媒體相繼作了報道。1998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伍家溝村村民羅成雙為“全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伍家溝民間故事村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9年元宵節剛過,李征康來到丹江口市官山鎮的呂家河村住下。
呂家河村毗鄰房縣,歷史悠遠。自秦朝始,房縣即為流放犯人之地,史載流放于房縣的帝王將相達20多人。這些人來到這里,自然要帶來一些來自皇城的先進文化。而自唐以來逐步鼎盛起來的武當道教文化,更給這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早在唐中宗李顯貶于房縣時,就每年定期朝拜武當山。他所開辟的這條進香之路被稱為南神道,來自川東南、陜南和鄂西南的朝山百姓絡繹不絕。而呂家河正是這條神道的必經之地,明代,呂家河被列為“官山”,直接由武當山代官府征糧,是五龍宮的后勤供應地。
由于官山鎮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有先前挖掘伍家溝故事村的經驗,李征康對呂家河民歌的挖掘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借助媒體宣傳,呂家河民歌村漸漸出了名。2000年春,德國、日本、加拿大、秘魯的學者訪問了呂家河;夏天,日本京都外語大學教授佐佐木伸一到呂家河考察,臨走時題詩一首:古國大唐是中華,神州六月遍地花,采風三訪呂家河,山林古韻頌風雅。
《文匯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時報》整版推出報道,對呂家河民歌進行宣傳。新華社發表的長篇文藝通迅稱呂家河村為“中國民歌之都”。
在整理呂家河民歌的日子里,一次意外的被盜讓李征康刻骨銘心。那天,結束采風,乘坐公共汽車途中,他的筆記本被小偷當成錢包偷跑了。那一次讓他很傷心,辛苦跑了幾天都白費了。
最終,伍家溝民間故事村和呂家河民歌村,飛出武當深山,揚名世界。它的揚名,與李征康多年深入挖掘、辛勤筆耕分不開,凝聚著李征康的汗水和心血。
建議打包申報世界“非遺”
呂家河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有武當山道教文化的直接影響與三省邊區的文化交流,加之相對封閉的地理條件與古樸的民風,這對于保存傳統的民間文藝財富來說,可算是得天獨厚的環境!
呂家河人的歌到底有多少?李征康說,據他摸“底”:全村751人,會唱2小時以上的不下85人,其中特別出色的有一二十人,能唱1000首以上的有4人。“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歌,他們唱的傳統民歌中,既有明清時代風行全國的情歌,也有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富有特色的本地民歌,尤其是《真武大帝坐武當》、《武當十八扯》這類富有武當山道教文化色彩和鮮明地方風格的民歌,更是富有創造性的部分,是當地民歌中的精品。”
60多歲的姚啟華,是村中公認的“歌布袋”,據李征康調查,他可以唱79種曲調、1000多首民歌。如今,“歌王”姚啟華在李征康的推介下,不僅走進了央視“東方時空”,還來到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堂……
2007年,李征康又在丹江口市習家店鎮青塘村發現了一度失傳的稀有劇種——武當神戲。
李征康說,從唐代到明代,武當山地區修建了大量的宮觀廟宇。僅明代,就修建了著名的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等建筑,祭神的戲也就應運而生了。
李征康透露,“神戲”作為一種戲劇劇種在全國各地都有,而武當山作為明代皇家道場,祭神的戲在當年一定格外隆重,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非常重要。目前,會唱“神戲”的村民不超過15人,有關部門正組織人員準備進一步搶救。
“武當山現在雖然是世界文化遺產,但只是物質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這一方面還不是世界遺產,假使我們把這3個村落打包起來申報成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武當山就是一個雙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李征康還有一個心愿和設想:把伍家溝民間故事、呂家河民歌和青塘武當神戲3個項目打包,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武當山的發展增添新的內涵。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