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道教十二大名山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3 瀏覽次數:次
七月流火,人來熙熙。禪修、靜修在現代的社會中,是一把幫我們找回自我的鑰匙,讓我們能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在物欲橫流的浮世中領悟到“大道無為”、“無欲則剛”的大道哲學,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給夏日生活一絲清涼。
去中國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朝觀日出,暮賞晚霞,云蒸霞蔚,千里煙波蕩漾,猶如人間仙境。心靜,自然涼……
武當山
位于湖北省西部十堰市境內,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臺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風景勝跡,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當拳的發源地。天柱峰頂端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筑群。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
龍虎山
位于江西鷹潭的龍虎山被稱為道教第一仙山,歷史上,四方道徒曾云集龍虎山,使得該地成為道家之總會,不少道士各擇仙鄉勝境自建院觀,以為修煉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龍虎山區,曾有十大道宮,八十一道觀,三十六道院,以上清宮、天師府最為宏大壯麗。龍虎山不僅以道家祖庭知名,更有著絕美的丹霞地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齊云山
位于安徽黃山附近,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山上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并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處。
青城山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的歷代天師均會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數十座道教宮觀。
終南山
道教全真派發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陜西省寶雞市、東至西安市藍田縣,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終南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
武夷山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區和避暑勝地。稱福建第一名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鶴鳴山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南鄰峨眉山,西接霧中山,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
瓦屋山
位于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縣境內,遠在周代,瓦屋山即已開發,流傳至今的地名“周公河”、“易俗鄉”即是明證。至今山上有30多處宗教建筑遺址,絕大部分系唐宋時道家建筑。如三官祠、靈宮殿、龍神崗、太子坪、木皮殿、沉香殿、喬光殿、鴛鴦祠、會仙橋、盤龍巖等。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張三豐,到瓦屋山苦修,創立“屋山派”
三清山
又名少華山、丫山,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
崆峒山
位于甘肅平涼,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后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司馬遷本人曾親自登臨崆峒山。他在太史公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自敘中說:“吾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
千山
位于遼寧省鞍山市。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明清以來,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全景區有寺廟30多座,僧道數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臺在千山東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臺上對弈、以此得名。無量觀位于北溝,是千山眾多廟宇中最大的一個,其建筑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
嶗山
位于青島市東部,1132.7米,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春秋時期就云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后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于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F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