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茅山的春天里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1 瀏覽次數:次
茅山是典型的低山丘陵,有著溫和的陽光和充沛的雨水,是草木們宜居的家園。“京口青山遠,金陵芳草多。”古時的山上,林木繁盛,桃李芳菲。很多山頭宮觀像郁岡峰、柏枝壟、白李溪、桃花崦、松風閣等都是以植物來命名的。那些樹,那些花,還有那些草兒,卸下滄海桑田的感慨,蓄滿經年的能量,在輕拂的春風中急不可待地爆出新芽。它們將泥土踩在腳下,不斷地向下扎根,再扎根,一片片綠葉從地下升起,就像一眼眼泉水從地下汩汩冒出。
從崇禧萬壽宮大門向前走,半坡上的紅梅和早櫻開得正艷,稠密的空氣被花香攪拌的風生水起。這些無處不在的香氣縈繞在人的呼吸里,像永無休止的思緒。坡上根根豎起的燈柱上,撰寫著吟詠茅山的古詩,一首連著一首,讀著,品著,濃濃的古意和雅趣撲面而來。路的兩旁,是蜷伏了一個冬天依然鮮活的麥冬,季節的變化似乎跟它沒關系,就這么一叢一叢地綠著。
溝溝坎坎里的棣棠、郁李、枸杞等灌木不急不慌地抽著新芽,紫藤、葛根、金銀花的藤條開始萌動,餐風飲露的葛藤吸足了天地精華,悄無生息地拓展著自己的地盤,迎春把黃色的笑臉探出頭去,多么俏麗多么鮮亮呀,迎春小心翼翼地將希望深藏于自己身體內部,猶如孕婦辛苦地孕育,它們感恩大自然將枯索黯淡的生命賦予如此明艷的色彩,驕傲自己是報春的使者。
仿佛一夜之間,東進水庫邊上的柳樹就穿上了綠衣,長長的堤岸上每隔數米就有一株柳,微風吹過,柳絮像一陣陣綠浪,水中的倒影風情萬種。當春風剪出一片片新葉,楊柳一下就到了中年,不再四處扭動婀娜的小蠻腰了。成熟的柳樹多了份厚重,柳枝向地面低垂,柳絮拍岸,把心思埋藏在水邊,與山上的宮觀,與頂上的天空兩兩相望。宮觀是有歷史的,湖水也是有歷史的,久而久之,這些柳樹也就有了歷史。即便到了冬天,褪掉繁華,一身瘦骨,也和青山一樣挺拔,比起街道兩旁的景觀樹來,有種說不出的意味。雖然草木不說話,卻已經道盡人類皈依自然的率真,遁著自然之道,回歸自然,無論是植物還是人,內心都有需要。
有草木的地方就有鳥聲。崇禧萬壽宮門前的廣場上有不少香客們認捐的香樟樹,枝繁葉茂,日漸成林,宮觀里面的建筑物也被綠意所點染,“知道堂”和“書畫院”里各自擁有一片小竹園,院墻外面的后山上更是大片的松樹、柏樹、茶樹和果樹林,這些林木便是鳥兒的棲息地。住在山上的人總是在枕著蟲鳴入眠,又在鳥鳴聲中醒來。周作人認為,鳥聲是天籟之音中最美妙悅耳的聲音,哪怕長相平凡的麻雀,那唧唧喳喳的叫聲“在那瑣碎與干枯之中到底還含著一些春氣。”蔥蘢的林木,盤旋的飛鳥,人類最佳的棲居地應該就是如此了吧,在霧霾肆虐的日子里,洞天福地的茅山是上蒼的恩賜。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