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道教福地——佑民觀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0 瀏覽次數:次
佑民觀坤道院,俗稱“天妃廟”、“里二泗廟”、“李二寺”,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里二泗村西,占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四進院落。
舊言:“西有白云觀,東有佑民觀”。在明清兩代,佑民觀曾是京東道家第一福地。
據史料記載,佑民觀始建于宋朝末年。元《析津志》載有“李二寺,村寺同名”。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載:“里二泗近張家灣,有佑民觀,中建玉皇閣醮臺,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從善乞宮觀名賜金額,名其閣日錫禧。萬歷十年,靈壁侯湯世龍復新之。”“佑民觀”一名沿稱至今。明萬歷十年(1582年),漕運總督湯世隆為佑漕運,奏請神宗生母、永樂店人、慈圣太后李氏重修,李太后向慕金花圣母之神,此觀又在其家鄉運河岸邊,多有捐資布施。崇禎八年(1635年),倉場侍郎程注、管河御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順治皇帝于順治八年(1651年)慕名而來,親到觀中上香求子,賜銀五百兩,又經通州紳士田文孝募捐三百兩,用以修繕和香火之資。后經乾隆、光緒年間及民國等多次維修擴建。
又據清光緒《通州志》載:“佑民觀、天妃宮,舊名李二寺。凡運船往來在此修醮”。其實,因元代的白河、榆河、渾河、通惠河四水,在張家灣東匯合后,流向漷縣境內,張家灣至漷縣段當時稱泗河,四字加三點水即是泗。白河在張家灣附近分成里外兩股,里二泗正處里股泗河岸邊,且水量比外泗河小,位居第二,又因河岸早有觀廟,因此得名“里二泗”。
從立廟起,佑民觀便和漕運結下了不解的淵源。從前,大運河就在廟觀門前,F今,佑民觀山門前還保有一“橋”,上書“漕河”二字,標識著曾經的古河道。“橋”前有四柱三樓式牌樓一座,懸山筒瓦調大脊,五昂斗拱,丁頭雀替,頗顯壯觀,集磚塑、石雕、木刻于一體,精致典雅。牌樓正南一額:“敕賜佑民觀”,北面一匾為康熙御筆:“保障漕河”。山門上書一副對聯:“勝跡果然同泗水,仙山即此是蓬萊”,橫批“護國寧漕佑民觀”。這些都講述著佑民觀曾經作為漕運原點,過往船家來此祭拜的繁盛景象。
佑民觀歷代供奉金花圣母娘娘,為北京首見。信仰起源兼有兩說。娘娘既有護佑漕運之功,又有送子助產之能,使得宮觀遠近聞名。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為廟會日期,每當此時,佑民觀人山人海,車水馬龍。
2009年,佑民觀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為北京市道教第8個宗教活動場所,命名為“北京市佑民觀坤道院”。 2010年以來,劉崇堯道長帶領弟子和眾多信士對殿堂進行重新修繕、改造。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佑民觀完成了修繕改造、重塑神像金身,于2012年9月舉行了新塑神像的開光典禮。
現佑民觀的殿堂分別為:
靈官殿,正位供奉王靈官,兩側分別供奉山神、土地、水神和火神。
關帝殿,正位供奉關圣帝君,東側是文昌梓潼帝君,西側是財神。
圣母殿,正位供奉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兩側分別供奉媽祖(金花圣母)、慈航道人、地母和九天玄女。
圣母殿東殿是藥王殿,殿內供奉扁鵲、孫思邈、華佗三位藥王。
圣母殿西殿是子孫殿,殿內供奉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及斑疹娘娘。
玉皇閣,上下兩層樓閣,上層供奉玉皇大帝,還有張道陵、許旌陽、王重陽及葛洪四位天師,兩側為八大護法。下層供奉的是斗姥元君和六十甲子。
玉皇閣東配殿是三官殿,殿內供奉天、地、水三官神像,即堯、舜、禹三帝。
玉皇閣西配殿為祖師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純陽祖師呂洞賓、長春祖師丘處機。
如今,佑民觀的8個殿堂內供奉了108尊神像,迎接十方信士瞻仰禮拜,同結勝緣,共沐神恩;護佑民眾祥和安樂,風調雨順,盛世運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