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出土文物何處安家?
欄目分類:武當文物 發布日期:2018-07-17 瀏覽次數:次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至今已6年有余,和水利工程同時推進的是淹沒區大量珍貴文物的搶救性發掘。 日前,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接受采訪時稱,由于缺乏統一的文物保管和陳列場所,河南數萬南水北調文物不僅無法得到有效保管和展示,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呼吁興建一座南水北調博物館。記者采訪中發現,湖北也存在類似問題,如何給出土文物安一個“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數萬南水北調文物分散暫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在丹江口水庫,庫區有相當大一部分在我省境內,十堰、鄖縣等地均有南水北調考古發掘現場。省文物局三峽(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王風竹告訴記者,我省南水北調文物一部分保存在地方博物館庫房,另一部分則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的文物整理基地里存放。近年來庫區考古不斷有新發現,出土文物數量一直在增長,這兩種保存方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早在兩年前,湖北南水北調博物館就在十堰開館了。該館館長胡勤說,2006年至今,十堰南水北調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有2萬多件套,館內只存放了2006年到2007年兩年出土文物,其他大部分都還在考古工地或整理基地里。
文物整理基地保護有心無力伴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大量文物在鄖縣出土,從2006年至今,已有約5萬件保存在鄖縣南水北調文物整理基地。這些出土文物時間跨度大、種類多,有幾百萬年前的化石,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的石器,以及陶器、金、銀、玉、青銅器等,其中以陶器居多,其次是石器和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鄖縣南水北調文物基地建于2006年,占地2400平方米,暫存的5萬件文物絕大多數處于破損狀態,再修復人力嚴重缺乏。鄖縣文物局一位副局長說,文物整理基地只能保證文物的安全:“我們只能保存,無條件保護,能做的只是經常通風、防潮、防霉以及安全設施方面負責,無力保護和修復文物,帶來的文物損失令人擔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