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文物概況
欄目分類:武當文物 發布日期:2018-07-08 瀏覽次數:次
武當山地區的文物豐富多彩,價值連城,F挖掘出土部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動物化石。在磨針井、太子坡、南巖宮等處現存六件海洋無脊動物“直角化石”,是5億年前與“三葉蟲”并存的古生代動物。在武當山北麓習家店等地,發掘的白堊紀第三紀動物化石有:淅川中原鳥、錐齒亞洲冠齒獸、脊齒亞洲冠齒獸、費氏方齒獸、小龍、戈壁恐角獸、恐龍蛋等,為中生代化石。1984年,在武當山北大柏河挖掘出土一根象牙化石,重達二百多公斤,中心長3.24米,為一百萬年前的遺物,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象牙化石。在武當北麓石鼓等地發現第四紀約六十萬年前的鬣狗、犀牛、水牛、鹿等牙齒化石,還有猿人打磨石器時遺留的石片。除此之外,在武當山西北隅鄖縣發現約100—60萬年前的猿人牙化石三顆,又在該縣彌陀寺發掘出土距今240萬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在我國和亞洲都是首次發現,為更新紀中期人類頭骨化石,定名為“鄖縣人”,這一發現填補古人類研究中的重要缺環,證明武當山地區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另外,還在山麓發現仰韶文化、馬家窖文化、龍山文化遺址。
武當山最有特色的文物是道教文物。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為崇奉真武神,特別是鼎盛時期的明代,曾制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瓷、石、木、泥等質地的像器或法器,安奉到武當山,把武當山各宮觀陳列得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但由于歷史上戰亂及天災人禍等多種原因,大量珍貴文物或流失、或毀壞,現存已注冊的珍貴文物七千四百多件,分別列為國家一、二、三級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國家稀有。金殿內的真武、金童、玉女像為銅鑄鎏金,形象生動,逼真傳神,均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12座明朝御制的赑屃(bì xì)馱御石碑,即玉虛宮4座、紫霄宮2座、南巖宮2座、五龍宮2座、靜樂宮2座,其中,最高者9.03米,重達一百多噸,造型之美,形體之大,為我國罕見。明代御制瓷制武當山玄天上帝圣牌,高1.01米,寬0.5米,造型別致,由座、蓋、邊榜、牌心等七塊構件組合而成,在須彌座上,瓷塑流云仙鶴;兩塊邊榜為二龍戲珠祥云圖案;頂為如意形,作云涌祥云;牌心書“武當山玄天上帝圣牌”,既不同于皇室大廟里的靈牌,也不同于民間的祖宗牌,是道教靈牌中僅存的一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1982年出土的明建文元年(1399)由湘王令工制造的一條赤金龍,現存彩玉龜蛇鈕玉璽,以及紫霄宮內保存的鐵制鐵樹開花燈等都是國家一級文物,F存一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是明正統五年(1440)御制,紙為泥青箋,全書字畫均為金書,雖經五百多年,仍嶄新如初,被譽為鎮山之寶。全山尚存的各種文物均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藝術觀賞價值,故武當山有“道教文物寶庫”之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