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養生箴言(一)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運動養生箴言
一、學術源流
箴言: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戰國·《莊子·刻意》)。
語譯:古人之進行吹噓呼吸、氣功參禪、效法五禽的運動等,都是為了保健長壽。這都是指導引、按(“躋”去齊改喬)、推拿、運動養生養形的人和希望能達到彭祖壽高800歲者所喜好的養生動作。
箴言: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①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后漢書·華佗傳》)。
注釋:
①鴟:音chi,讀雞。鳶,類飛禽。
語譯:古時欲修成長生不老的人,常做修生導引的事,他們效法熊、鳥等禽獸作緩步、回顧等動作,屈伸和運動身形腰肢等,以運動身體各部關節,期以達到抗老、保健和延年的效用。
評述:我國在遠古(約公元3000多年前)即提出了“動形”以益壽延年的主張。如前所述,《呂氏春秋》就早已萌發主張動形達郁、健身防病的思想。《內經》中曾提出“形勞而不倦”的養生法,反對久坐、久臥、久站,并強調要反對“不勞”而“和于術數”,而所謂和于術數,其涵義較廣泛,如按摩、推拿、如呼吸、按(“躋”去齊改喬)及《內經》中有關篇章所提的四氣調神、養生、長、收、藏,陰平陽秘之道,七損八益、長生久視和飲食養生之類皆是。其后,由漢代推出的“步引”(即古代體操)和五禽戲等都能起到動形養生的效用。
箴言:體欲常少勞,無過度。(晉·張華《博物志》)。
語譯:人的身體要常有適當的勞動鍛煉,切不可運動量過大過頻。
箴言:人欲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走躊躇①,有所修為快也。(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食誡篇》)。
注釋:
①躊躇:從容自得貌,或猶豫、徘徊不前貌。此處為第一解。
語譯:人要有適當的勞動,但其強度要適中,切不可使感到疲勞或自身難以勝任其強度。人于飲食后,宜作從容不迫的步行,使自己感到舒適爽快就行。
箴言:胎息為大道根源,導引乃宣暢要術。……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
語譯:胎息(注解同前)為養生大道的源流、導引、按摩則是使人體元氣宣通暢達的重要方法。……運動身體可以防止生病,身體元氣足、身體活躍爽快則不應會得上疾病。
箴言: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曹庭棟《老老恒言·導引》)。
語譯:運動鍛煉使用的方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的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法訣等等,都是通過這些導引法使氣血通暢宣布,使身形筋骨舒展,只要持之以恒,如法運用,都是對人無害對保健延年有益的。
評述:曹庭棟在介紹上述諸導引法時,還特別為老年人的“動形”創立了一套臥功、坐功、立功等適合老者身心的簡易導引法,其另立專章所推薦的散步法也更易為老年導引者所接受并作有益于健體延齡的鍛煉。由上可知,運動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即已萌芽,其后歷代多有所繼承和闡發,迄清代仍有較大的發展和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