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養生箴言(三)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3 瀏覽次數:次
三、知足常樂
箴言:知足而止,故能長存。(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名身孰親篇》)。
語譯:對欲望能知滿足而不貪求的人,多能夠健康長壽。
箴言:君子貴知足,知足萬慮輕。(元·趙孟兆《九月》)。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貴在自知滿足,知足的人就不會有層出不窮的心理負擔和顧慮。
箴言:為人但知足,何處不安生。(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府十詠·之五》)。
語譯:一個人只要能知滿足,就可在什么地方都能平安地走過一生。
箴言: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卷二十七》)。
語譯:知道滿足、不貪名利,安于貧困樂于養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從善趣欲,不違背作人的準則,言行舉止均適守時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環境安適。能這樣常可健康長壽。
箴言:世之難得者,非財也,非榮也,患意之不足耳。(三國魏·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語譯:世界上難以獲得的東西,不是財利物質,也不是榮譽地位,而是自己嗜欲和意愿的難以滿足。
箴言:得道之士,建心于足,游志于止。(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天下有道篇》)。
語譯:真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常建樹有易滿足的心愿,志欲與追求也常適可而止。
箴言: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
語譯:志欲和愿望不可完全求其能滿足,歡樂時也不可登峰至極而宜有所節制。
箴言:圣人置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于己而已,貪污之心奚由生哉?(漢。劉安《淮南子·椒真》)。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飲食適可而止,穿衣因身材而定,這都是適合需求的自我節制,從而不會滋生貪婪卑污的心意。
箴言: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漢·劉安《淮南子·詮言》)。
語譯:具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會因別人的誹謗或稱譽而改變他既定的前進目標的,容易滿足的人也不會為權勢或利益所引誘而萌生貪欲之念的。
箴言:德比于上,故知恥;欲比于下,故知足。 (東漢·荀悅《申鑒·雜合下》)。
語譯:道德人性與做得好的高尚的人比較,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恥辱;利欲生活與低層次生活的人比較,自己就應該感到滿足而無奢求了。
箴言:知足之人,體道同德,絕名除利,立我于無。(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名身孰親篇》)。
語譯:知足的人,常是道與德統一和諧,不為名也不為利的,并將自己立于恬淡虛無的境界。
箴言:足者不須外,不足者無外之不須也。無不須,故無往而不乏,無所須,故無適而不足。(三國·魏·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語譯:知足的人常不貪求身外之物,不知足的人,對身外之物常無所不求。因無所不須求,故總感到不滿足和自己貧乏;無所需求的人,則在任何情況境遇下都感到滿足和無更多的需求。
箴言:知足矣,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宋·林述《省心錄》)。
語譯:知足的人,雖處于貧賤生活中也感到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生活于富貴條件下也有更多憂愁和索求。
箴言:貪貨無厭,其身必少。(三國·魏王弼《老子·四十四章注》)。
語譯:對財利物質貪得無厭的人,對其自己身心必愛惜得很少。
箴言: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唐·司馬承禎《坐忘論·簡事》)。
語譯:高尚的人多不會為獵取名利而傷損自己的身體,也不會為名譽地位而更改自己的志氣。
箴言: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清·朱相盧《治家格言》)。
語譯:意外的財物我不貪,過量的美酒我不喝,這就意謂著知足。
箴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春秋·老子《老子·第四十六章》)。
語譯:不知滿足是產生禍殃的罪魁,貪得無厭是導致罪惡的禍首。
箴言:得合而欲多者危。 (春秋·《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二》)。
語譯:原來獲得已經不少的人而還在貪得無厭者,必然臨危而敗沒。
箴言:不貪則儉約,極貪則殃身。(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卷二十九》)。
語譯:沒有貪心的生活多儉廉樸實,貪得無厭的人則常禍殃及身。
箴言:禍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漢·劉向《說苑·談叢》)。
語譯:禍殃多由于貪欲多而發生,幸福則由于能自我克制貪欲而降臨。
箴言:心足則物常有余,心貪則物常不足。(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卷三十五》)。
語譯:心中感到滿足,則常覺自己擁有的財物綽綽有余;貪心太重的人則常感到自己的財物不足。
箴言:樂不可極,極樂則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唐·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語譯:喜樂的生活和欲望不可過度,過于喜樂則可反成哀傷;嗜欲不可放縱,否則即可引發災禍。
箴言: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漢·班固《漢書》)。
語譯:常能有節制的喜樂,則多可平安健康而長壽。
箴言:心氣常順,百病自遁。(明·蔡清《密箴》)。
語譯:經常保持心情舒暢順意,許多病就不會發生。
箴言:心寬出少年。(清·王靜莊《冷眼觀》)。
語譯:常心寬寧靜,可使人越活越年輕。
箴言: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因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焦愁,無益于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東晉·葛洪《抱樸子·勤求》)。
語譯:善于養生和豁達之人之所以不愁會死這一事項,并非其不想求,卻是因他也不知如何免于不死的方術,而空白焦慮憂愁,也無益于事。故說,盡人養生之事而樂安天命,故無須去為死而憂愁了。
箴言:若問樂天①憂病否,樂天①知命了無憂。 (唐·白居易《枕上作》)。
注釋:
①樂天:白居易字樂天,語雙關。
語譯,:若有人問我(白居易)是否耽心病會加重,因我能樂于自然且知人的壽命有賴健康常樂,故也全然沒有對此有何憂慮。
箴言: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唐·王勃《滕王閣序》)。
語譯:正人君子都是安守于自己的貧困的,通達事理的人也是安心于自己的生死的。
箴言:君子在蹇①則有以處蹇,在困則有以處困,道無時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注釋:
①蹇:音jian,困苦貌。
語譯:正人君子和善于養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對待困境的方法和處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隨時都可堅持實行,不會因處逆境而消極,處困境而疲乏頹唐。
箴言: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最是妙訣。 (清·張延王《澄懷園語》)。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當其處于順利的條件下常會想到不順時,因而有所警惕;處于不順意的逆境時則會進一步努力而不怨天尤人,這是養生的最好訣竅。
評述:此即古語所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寂寂”的注解,這也是善養生的人所說的,“常將有日思五日,且把無時當有時”的寫照。其實際含義就是要“知足常樂”,做樂天派之人。
箴言:善樂生者不窶①,善逸身者不殖。(戰國·列御寇《列子·揚朱》)。
注釋:
①窶:貧而簡陋。
語譯:善于使生活快樂的人不會感到自己貧陋,善于使身心安逸的人不會去為發財致富而奔走。
箴言: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善游于物之外也。(宋·蘇軾《超然亭記》)。
語譯:我之所以無時無處不快樂,是因為我超然游刃于財物之外而不為之所累。
箴言:胸中泰然,豈有不樂。(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語譯:心中寧靜,遇事處之泰然而無憂愁,我怎么會有不快樂的呢!
箴言:意廣者,斗室寬若兩間①。(明·洪應明《菜根譚》)。
注釋:
①兩間,泛指天地之廣闊。
語譯:胸懷寬廣的人,常會把自己所居的小屋視之如天地之廣闊洪大。
箴言: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于屋寬。(清·石天基《傳家寶》)。
語譯:身形安適不如心神安樂,心胸寬闊強于住房的闊大。
箴言: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語譯:與其貪不義之財而身形享樂,倒不如光明正大而無憂無愧于心。
箴言:省子貧猶富!寬懷客勝家。(宋·陸游《戲作野興》)。
語譯:人如通達養生之道,即使生活貧困也會感到十分富裕快樂;胸懷寬闊爽朗,即使客居在外,也會覺得勝似家居而其樂融融。
箴言: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語譯:每天常笑樂一陣子,可因心胸豁達歡樂而顯得年紀青少;如人每天都要因事而自尋一陣子煩惱,則其年紀也會顯得衰老一些了;如果每天都要與人斗一斗心、斗一斗口,因耗費氣血也常會使身體消瘦一些;如果遇事每日能謙讓一些,則心寬體胖也會長得要胖一些了。
評述:此箴言“字簡意深”,值得體驗。雖不一定會一笑一少、一惱一老、一斗一瘦、一讓一胖,但日積月累,因胸襟豁達開朗、遇事謙讓不爭而心寧,此對人之靜心、養氣、保精、凝神是確有裨益因而永健延年的。
箴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春秋·《論語·述而》)。
語譯:善養生的人多是胸懷廣闊、禮讓待人的;不善養生的人則常憂慮重重、竟日煩亂不安。
箴言: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明·龔廷賢《壽世保元·攝養》)。
語譯:在日常生活中宜多講一些詼諧輕松的戲弄言語以圖笑謔爽快,對一些事物應多歡樂以對,心胸開朗而切莫生氣或斥責。
箴言:樂易者常壽人,憂險者常夭折。(戰國·荀況《荀子·榮辱》)。
語譯:經常歡樂平安的人大多長壽,經常憂傷冒險的人則多短命。
箴言: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明·洪應明《菜根譚》)。
語譯:在暴雨狂風中,飛禽走獸都感到憂怨哀悲;于晴空萬里的風光中,草木滋生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宇宙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靄安詳的氣象,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喜樂歡欣的氣氛。
箴言: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明·洪應明《菜根譚》)。
語譯:為人處世,凡事能作到讓人一步的態度是很高明的,因為今日讓人一步可能即為它日進一步留有機會;待人接物以寬厚是頗樂而有福的,因為你方便別人即為今后別人方便你留下了余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時令、起居養生箴言(二)
下一篇:心理養生箴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