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3)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01 瀏覽次數:次
卷上
醫林改錯臟腑記敘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愿為良醫。以良醫易而良相難。余曰:不然。治國良
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無一全人。其所以無全人者,因前人創著醫書,臟腑錯
誤;后人遵行立論,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縱有繡虎雕龍之筆,裁云補月之能,病
情與臟腑,絕不相符,此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嘗閱古
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如古人論脾胃,脾屬土,土主靜而不
宜動;脾動則不安。既云脾動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聞聲則動,動則磨胃化食,脾
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是,其論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
滿,.呼之則虛。既云下無透竅,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諸臟
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是。其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
氣為命門。既云中間動氣為命門.何得又云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
何兩立其名,有何憑據?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也?其論腎錯誤
又如是。其論肝,左右有兩經,即血管,從兩脅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繞陰
器,至足大指而止,既云肝左右有兩經,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脅屬肝?論肝分左
右,其錯誤又如是。其論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機,怠
之所專曰志,志之動變曰思,以思謀遠曰慮,用慮處物曰智,五者皆藏于心。既藏
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腎主伎巧,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據所論處處皆有靈機
,究竟未說明生靈機者何物?藏靈機者何所?若用靈機,外有何神情?其論心如此
含混。其論胃,主腐熟水谷。又云脾動磨胃化食,胃之上口名曰責門.飲食人胃,
精氣從賁門上輸于脾肺,宣播于諸脈。此段議論,無情無理。胃下口名曰幽門.即
小腸上口,其論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言飲食入小腸,化糞下至闌門,即
小腸下口,分別清濁,糞歸大腸,自肛門出,水歸膀胱為尿。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
,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并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氣不臭。再者食
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溏作瀉,在雞鴨無小便則可,在牛馬有小便則不可,何況乎
人?看小腸化食,水自闌門出一節,真是千古笑談。其論心包絡,細筋如絲,與心
肺相連者,心包絡也。又云心外黃脂是心包絡。又云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
脂是心包絡。又云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既云有名無形,何得又云手中指
之經,乃是手厥陰心包絡之經也?論心包絡竟有如許之多,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
能有如許之多那!其論三焦,更為可笑。《靈樞》曰:手少陰三焦主乎上,足太陽
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也。《難經》三十一難論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內而下
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又云三焦者,水谷之
道路。此論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兩腎中間動氣,是三焦之本。此論三焦是無形之
氣。在《難經》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
由此也。至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
,虞天民指空腔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論。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
。有形無形,諸公尚無定準,何得云手無名指之經,是手少陽三焦之經也?其中有
自相矛盾者,有后人議駁而未當者。總之,本源一鍺,萬慮皆失。
余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贓腑可見。自恨著書不明贓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
不明贓腑,何異于盲子夜行!雖竭思區畫,無如之何。十年之久,念不少忘。至嘉
慶二年丁已,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灤州之稻地鎮。其時彼處小兒,正染瘟疹
痢癥,十死***。無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處鄉風,
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義冢申,破腹露臟之兒.日有百余。余
每日壓馬過其地,初未嘗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嘗親見,遂
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冢,就群兒之露臟者細視之。犬食之余,大約有腸胃者
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參看,十人之內,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不下
三十余人,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多寡,亦不相
符。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紙,最關緊要。
及余看時,皆以破壞,未能驗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為遺憾,至嘉慶四
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遼陽州一婦年二十六歲,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解省擬剮
,跟至西關,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提其心與肝肺,從面
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相同。后余在京時,嘉慶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剮犯,行刑
放崇文門外吊橋之南,卻得近前,及至其處,雖見臟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見,道
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剮逆犯張格爾,及至其處,不能近前,自思一簀未成,不能終
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間,有安定門大街板廠胡同恒宅,請余看癥,因
談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審驗明確。內有江寧布政司恒敬公言,伊曾鎮守
哈密,領兵于喀什噶爾,所見誅戮逆尸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聞言喜出
望外,即拜叩而問之。恒公鑒余苦衷,細細說明形狀。余于臟腑一事,訪驗四十二
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意欲刊行于世,惟恐后人未見臟腑,議余故叛經文;欲
不刊行,復慮后世業醫受禍,相沿又不知幾千百年。細思黃帝慮生民疾苦,平素以
靈樞之言下間歧伯、鬼臾區,故名《素問》。二公如知之的確,可對君言,知之不
確,須待參考,何得不知妄對,遺禍后世?繼而秦越人著《難經》,張世賢割裂《
河圖洛書》為之圖注,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
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斗幾升。其言彷佛似真,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
,作欺人之事,利己不過虛名,損人卻屬實禍。竊財猶謂之盜,偷名豈不為賊!千
百年后豈無知者!今余刻此圖,并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后人知我,
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癥有所遵循,
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時道光
庚寅孟冬直隸玉田縣王清任書干京邸知一堂。
親見改正臟腑圖
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繪于其后。計四十二件。
左氣門、右氣門兩管歸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轉出橫行后接衛總管。心長在氣管
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與肺葉上棱齊。
肺管至肺分兩權,入肺兩葉,直貫到肺底皆有節。管內所存皆輕浮白沫,如豆
腐沫有形無體。兩大葉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
外皮實無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僅止肺、心、左右氣門,余無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
上下界物。
肝四葉,膽附于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于胃上,肝又長于總提之上,大面向上
,后連于脊,肝體堅實,非腸、胃、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
胃府之體質,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幽門之左寸許名
津門,胃內津門之左有疙瘩如棗名遮食,胃外津門左名總提,肝連于其上。胃在腹
是平鋪臥長,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連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體像玲瓏,易于出水,故名瓏管。脾之長短與胃相等,脾中間一
管,即是瓏管,另畫瓏管者,謂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氣府俗名雞冠油,下棱抱小腸,氣府內、小腸外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人
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腸,外有氣府包裹之。
中是瓏管,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由出水道滲出,泌入膀恍為尿。出水道
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名曰闌門,大腸下口即肛門。
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下口歸玉莖。精道下孔亦歸玉莖,精道在婦女名子宮。
兩腎凹處有氣管兩根,通衛總管,兩傍腎體堅實,內無孔竅,絕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會厭,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
古人言經絡是血管,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惟膀胖長四根。余親見廳余臟腑,
并無向外長血管之形,故書于圖后以記之。
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府、血府記
欲知臟腑體質,先明出氣、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古人謂舌根后名曰喉,喉
者候也,候氣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飲食人胃,
即胃管上口是也。謂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為千古不易之定論,自靈素至今四千年
來,無人知其錯而改正音,如咽咽飲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殊
欠明白。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為兩
權,入肺兩葉,每權分九中權,每中權分九小權,每小權長數小枝,枝之盡頭處,
并無孔竅。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無孔竅,其內所存,皆輕浮白沫,肺下實無
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先賢論吸氣則肺滿,呼氣則肺虛。此等錯誤,不必細
辯,人氣向里吸,則肚腹滿大,非肺滿大;氣向外呼,則肚腹虛小,非肺虛小。出
氣、入氣、吐痰、吐飲、唾津、流涎,與肺毫無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
兩邊凹處,有氣管兩根,其粗如箸,上口在會厭之下,左曰左氣門,右曰右氣門,
痰飲津涎,由此氣管而出。古人誤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癥,為肺病者,因見其癥
自胸中來。再者,臨癥查有外感,用發散而愈;有燥痰,用清涼而愈;有積熱,用
攻下而愈;有氣虛,用補中而愈;有陰虧,用滋陰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揚
揚得意,立言著書,以為肺病無疑。不知左氣門、右氣門兩管,由肺管兩傍,下行
至肺管前面半截處,歸并一根,如樹兩權歸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轉
出,粗如筆管,從心左后行,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衛總管,
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長兩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氣府,俗名雞冠油,如倒握
雞冠花之狀。氣府乃抱小腸之物,小腸在氣府是橫長,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
之所。元氣即火,火即元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化,
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此記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約是通男子之
精道、女子之子宮。獨此一管,細心查看,未能查驗的確,所以疑似。以俟后之業
醫者,倘遇機會,細心查看再補。衛總管,對背心兩邊有兩管,粗如箸,向兩肩長
,對腰有兩管,通連兩腎,腰下有兩管,通兩胯。腰上對脊正中,有十一支管連脊
。此管皆行氣,行津液。氣足火旺,將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氣虛火衰,不能煎
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飲。痰飲在管,總以管中之氣上攻,上行過心。由肺
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痰飲津涎,本氣管中物,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因不知
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便疑為肺中物,總是未親見臟腑
之故。手握足步。頭轉身搖,用行舍藏,全憑此氣。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氣府
滿,則肚腹大;氣向外呼,則氣府虛,氣府虛,則肚腹小。衛總管,行氣之府,其
中無血。若血歸氣府,血必隨氣而出,上行則吐血、嶇血,下行則溺血,便血。衛
總管之前,相連而長,粗如箸,名曰榮總管,即血管,盛血,與衛總管長短相等,
其內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
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加坡,前高后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
,名曰血府,精汁詳胃津門條下。前所言會厭,即舌后之白片,乃遮蓋左右氣門、
喉門之物也。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獸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畫胃圖,上口在
胃上,名曰貫門;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門,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畫胃豎
長,不知胃是橫長,不但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下口
幽門亦在胃上,偏右脅向脊;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上有一管
,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管一物,最難查看,因上有總提遮蓋。
總提俗名胰子,其體長于賁門之右、幽門之左,正蓋津門。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
腸,后接提大腸,在胃上后連肝,肝連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
腸之體質。飲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門流出,入津管,津管寸許,
外分三權。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濁者,由上權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其
水液,由下權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脾中間有一管,體相玲瓏,名曰瓏管,水液
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魚網,俗名網油。水液由出水道滲出,沁
入膀胱,化而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體查最難。自嘉慶二年看臟腑時,出水道有
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鐺者,于理不甚透徹,以后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臨時
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后其水仍然在腹。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
,與出水道出水一節,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準。后以畜較之,遂喂遂殺之畜,網
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鈴鐺,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前言飲食入
胃,食留干胃,精汁水液,自津門流出。津門即孔如箸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稀
粥豈不能流出?津門雖孔如箸大,其處胃體甚厚,四圍靠擠縮小,所以水能出而食
不能出。況胃之內,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大,名曰遮食,乃擋食放
水之物,待糟汁水液流盡,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小腸何以化食為糞?
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此處與
前氣府參看。化糞入大腸,自肛門出。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生精生血;水液由
瓏管出水道,入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腦髓說
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一段,本不當說,縱然能說,必不能行,欲不說,有許
多病,人不知源始,至此又不得不說。不但醫書論病,言靈機發放心,即儒家談道
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靈機在心者,因始創之人,不知心在胸中,所辨何事?不知
咽喉兩傍,有氣管兩根,行至肺管前,歸并一恨,入心,由心左轉出,過肺入脊,
名曰衛總管,前通氣府、精道,后通脊,上通兩肩,中通兩腎,下通兩腿,此管乃
存元氣與津液之所,氣之出入,由心所過,心乃出入氣之道路,何能生靈機、貯記
性?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
行入腦,名曰腦髓。盛腦們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靈蓋。兩耳通腦,所
聽之聲歸于腦,腦氣虛,腦縮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
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
于腦,瞳人白色,是腦汁下注,名曰腦汁入目。鼻通干腦,所聞香臭歸于腦,腦受
風熱,腦汁從鼻流出,涕濁氣臭,名曰腦漏。看小兒初生時,腦未全,囪門軟,:
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知聞,舌不言,至周歲,腦漸生,囪門漸長,耳稍知聽
,目稍有靈動,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歲,腦髓漸滿,囪門長全,耳
能聽,目有靈動,鼻知香臭,言語成句。所以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
性者,腦髓漸空。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汪讱
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
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