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林改錯(4)
欄目分類:道醫(yī)概論 發(fā)布日期:2017-10-01 瀏覽次數(shù):次
試看癇癥,俗名羊羔風,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zhuǎn)入腦髓。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
,活人者,腹中有氣,四肢抽搐;死腦袋者,腦髓無氣,耳聾、眼天吊如死。有先
喊一聲而后抽者,因腦先無氣,胸中氣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正抽時,胸中有漉
漉之聲者,因津液在氣管,腦無靈機之氣,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氣管,故有此
聲。抽后頭疼昏睡者,氣雖轉(zhuǎn)入于腦,尚未足也。小兒久病后元氣虛抽風,大人暴
得氣厥,皆是腦中無氣,故病人毫無知識。以此參考,豈不是靈機在腦之證據(jù)乎!
氣血合脈說
脈之形,余以實憎告后人。
若違心裝神仙,喪滅良評論,必遭天誅。
氣府存氣,血府存血。衛(wèi)總管由氣府行周身之氣,故名衛(wèi)總管;榮總管由血府
行周身之血,故名榮總管。衛(wèi)總管體厚形粗,長在脊骨之前,與脊骨相連,散布頭
面四肢,近筋骨長。即周身氣管;榮總管體薄形細,長在衛(wèi)總管之前,與衛(wèi)總管相
連,散布頭面口肢,近皮肉長,即周身血管。氣在氣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
也。目視耳聽,頭轉(zhuǎn)身搖,掌握足步,靈機使氣之動轉(zhuǎn)也;血自血府入榮總管,由
榮總管灌入周身血管,滲于管外,長肌肉也。氣管近筋骨生,內(nèi)藏難見;血管近皮
肉長,外露易見。氣管行氣,氣行則動;血管盛血,靜而不動。頭面四肢按之跳動
者,皆是氣管,并非血管。如兩眉棱骨后凹處,俗名兩太陽,是處肉少皮連骨,按
之跳動,是通頭面之氣管;兩足大指次指之端,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
兩足之氣管;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手之氣管
。其管有粗有細,有直有曲,各人體質(zhì)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氣管外露者
短;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氣管外露者長。如外感中人,風入氣管。其管必粗,
按之出膚:寒入氣管,管中津液必凝,凝則阻塞其氣,按之跳動必慢;火入氣管,
火氣上炙,按之跳動必急。人壯邪氣勝,管中氣多,按之必實大有力,人弱正氣衰
,管中氣少,按之必虛小無力。久病無生機之人,元氣少,僅止上行頭面兩手,無
氣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動。若兩手腕氣管上,按之似有似無,或細小如絲,或指下
微微亂動,或按之不動,忽然一跳,皆是氣將絕之時。此段言人之氣管,生平有粗
細、曲直之下同,管有短長者,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按之大小者,虛實也;跳動
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脈,不言脈者,因前人不知人有左氣門、
右氣門、血府、氣府、衛(wèi)總管、榮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水道
,在腹是何體質(zhì)?有何用處,論臟腑、包絡,未定準是何物,論經(jīng)絡、三焦,未定
準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經(jīng)絡是氣管、血管;論脈理,首句便言脈為血府,百骸貫通
,言脈是血管,氣血在內(nèi)流通,周而復始:若以流通而論,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
彼處當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則是血虛,無空隙之地咄流歸于何處?古人并不
知脈是氣管,竟著出許多脈快,立言雖多,論部位一人一樣,并無相同者。
古人論脈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說者,非謂古人無容足之地,恐后人對癥無論脈
之言。診脈斷死生易,知病難。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nèi)傷,要知初
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
,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正氣虛,當與半身不遂門四十種氣虛之癥、小兒抽風
門二十種氣虛之癥,互相參考。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
或溺血、便血,或破傷流血過多,或崩漏、產(chǎn)后傷血過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癥可
查,后有五十種血瘀癥,互相參考。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難分別。后半日發(fā)
燒,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
,惟日落前后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nèi)燒兼身熱而言。若午后身涼,發(fā)燒
片刻,乃氣虛參耆之癥,若天明身不熱,發(fā)燒止一陣,乃參附之癥,不可混含從事
。
心無血說
余友薛文煌,字朗齋,通州人,素知醫(yī),道光十年二月,因赴山東,來舍辭行
,閑談言及古人論生血之源,有言心生血、脾統(tǒng)血者,有言脾生血,心統(tǒng)血者,不
知宗誰?余曰:皆不可宗。血是精汁入血府所化,心乃是出入氣之道路,其中無血
。朗齋曰:吾兄所言不實。諸物心皆有血,何獨人心無血,余曰:弟指何物心有血
?曰:古方有遂心丹治癲狂,用甘遂末。以豬心血和為丸,豈不是豬心有血之憑據(jù)
?余曰,此古人之錯,非心內(nèi)之血,因刀刺破其心,腔子內(nèi)血流入于心,看不刺破
之心,內(nèi)并無血。余見多多。試看殺羊者,割其頸項不刺心,心內(nèi)亦無血。又曰:
不刺心,何死之速?余曰:滿腔血從刀口流,所以先流者速,繼而周身血退還腔子
,所以后流者遲,血盡氣散,故死之速。如入斗毆破傷,流血過多,氣散血亡,漸
至抽風,古人立名曰破傷風,用散風藥治死受傷者,兇手擬抵,治一個,即是死兩
個。若明白氣散氣亡之義,即用黃耆半斤、黨參四兩,大補其氣,救一人豈不是救
兩人?朗齋點首而別。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醫(yī)林改錯(5)
下一篇:醫(yī)林改錯(3)
相關內(nèi)容
這些是最新的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