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養生醫籍《武林陳氏家傳仙方佛法靈壽丹》文獻考察與研究
欄目分類:道家醫藥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文/賀信萍
孤本《武林陳氏家傳仙方佛法靈壽丹》(以下簡稱《靈壽丹方》)不分卷,明陳楚良撰于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此書未見書坊堂號及刊刻之年,但有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自序,可稱為萬歷戊子序刊本。《靈壽丹方》主要內容可用三句話概括:講一個故事,出一個藥方,注釋36種藥物。
著者及成書背景
據該書自序署名,作者為陳楚良,自稱益元道人,武林(今屬浙江杭州)人。陳氏早年攻讀儒書,但“功名數奇”,仕途無望,于是中年時棄儒習醫。自稱后遇異人指示,遂轉身慕道。陳氏著有《黃帝陰符經闡秘》與《靈壽丹方》二書。在《靈壽丹方》的自序與自跋中,陳氏講了一個先世的傳奇故事。其六世祖陳堪(字亦讓,號思殷)為南宋末人,慕仙敬佛,好服藥餌。入元后往游峨眉山,遇一道人傳授秘方,方中所用藥品與世人迥異。據說此方有卻病、延年、種子之功。陳堪為了搜尋該方所需的檀桓一藥,遠赴四川。又周游天臺、彭城等山,遇到自稱是藥師佛弟子的西域老僧毗那摩迦耶尊者。陳堪示以峨眉山所得仙方,老僧雖稱贊該方藥品甚佳,但指出制法尚欠完備,于是授以制藥妙法。此法采草木花葉蒸取氣液,以為“神水”。陳堪接受了道人所授仙方,又接受了老僧所教取神水之法,依法做成萬壽丹,服用后據說活到了150歲。但此方傳到陳楚良高祖、曾祖時,因難獲得“檀桓”,無法繼續制丹。陳楚良行醫也因缺錢無法獲得一些珍稀藥物而未能合丹。后來,他夢到死去的父親對他說:“汝當以此方示人,必有喜聞而力能辦藥者至矣!”于是他就把祖傳的秘方記錄下來,解釋方意,并根據本草所載,以及父、祖平日所談,分別注解方中各藥,輯成了《靈壽丹方》一書。
靈壽丹的組成與問世原委
《靈壽丹方》介紹的只有一方,全名“群仙靈壽丹”。方中記錄有36種藥物,正合道教所說的“周天之數”。此方藥物有木本及木質藤本植物16種(檀桓、松、柏、槐子、青黏樞極、酸棗仁、南天燭、杜仲、五加皮、營實、沉香、合歡、女真實、枸杞、忍冬、蘇合油),草本或草質藤本植物16種(仙茅、胡麻巨勝、遠志、甘菊花、貫眾、金毛狗脊、木香、白蒺藜子、茵陳、旱蓮草、黃精、石斛、朮、何首烏、薯蕷、菟絲子),菌類植物1種(茯苓神),動物類3種(龜殼、鹿角膠霜、麋角膠霜)。由此可見,該方以草木植物藥為主,動物藥只占十二分之一。
作者介紹此方的主藥是檀桓和松(含松脂、松葉、松節、松根白皮、松花、松子仁,號稱全松)兩味藥。其中檀桓、松各占全方劑量的十分之二,其它34種合起來才占全方劑量的十分之六。服用此方時,還可根據人的體質與平素所患疾病進行加減。與尋常傳統補養方制法不同的是,該方汲取了西域老僧所授制藥法,取“各藥之神水,藏以吞丸”,即將各藥蒸餾提取的“藥露”來送服丸藥。
乍看起來,這一以草木為主的養生方,并無多少特殊之處。但如果考察作者生活的時代,就知道它的特殊意義。明嘉靖年間,皇帝崇信方士的陰陽采補之術。嘉靖四十年(1561)派遣御史王大任、姜儆(即《靈壽丹方》自跋中提到的“姜侍御”)、奚鳳等,遍訪州郡,以搜求會仙術的神異之人,以及道家秘文秘方等書籍。其時講究“以人補人”,所以方士與佞幸大臣紛紛進獻人部藥。此時像陳楚良家傳的這種以草木為主的靈壽丹,是被人看不上的,所以陳氏不敢進獻。嘉靖皇帝服用長生丹藥出事之后,“以人補人”之風開始走下坡路。陳楚良跋中說:“幸自隆慶以來,餌藥者鮮用秋石、紅鉛,談玄者罕言采戰、搬運,是神農黃帝之正道將復興于世矣!乃敢述《本草》所云主療者,分注各藥之下。”可見陳氏家傳的靈壽丹,是在萬歷時“神農黃帝之正道將復興于世”的背景下進獻的。
《靈壽丹方》并非僅僅公布了靈壽丹,該書的主體內容,是作者對方中36種藥物的詳細注說。
注說三十六藥
作者為靈壽丹36種藥所作注,多數可見于本草書,但仍有幾味藥的解說很值得注意。
靈壽丹首藥“檀桓芝”是全方主藥。“檀桓”,就是黃檗(黃柏)的根。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黃檗根在道家藥品中被歸為“木芝”類,但到南北朝時期,已很少有人用此物來輕身延年。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則認為,檀桓是“百歲蘗之根,如天門冬,長三四尺,別在一旁以小根綴之。一名檀桓芝”。靈壽丹一方如此器重檀桓芝,說明該方繼承的是南北朝以前道教的醫藥養生傳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對一味古老的養生藥提出了前所未見的觀點。這味藥就是《三國志·華佗傳》提到的“漆葉青黏散”中的“青黏”。關于青黏,本草書一般認為是百合科的萎蕤,即玉竹。但《靈壽丹方》中描述的青黏形狀,實際上是冬青科植物枸骨。這一觀點,將為醫家考證青黏一藥提供新的依據。
此外,還有很多證據可說明該方來源非常古老。該書提到“龜殼”一藥,李時珍指出:“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據考證,到元代朱丹溪倡用龜板滋陰后,后世遂多使用龜下甲(腹版),且名之為龜板。但《靈壽丹方》中仍使用“龜殼”一名,并指出“此物妙在松、柏子油煠之耳”。這是古代對龜甲一種比較罕見的炮制法。
在對36種藥進行注釋后,作者對藥物的煎煮法也提出了見解。他認為:“本草每藥必先氣而后味,今之煎藥、炒藥者,香徹四鄰,氣盡飄散,獨存其味,飲之是有陰無陽矣。殊不知味之力藉氣之力以行,氣陽味陰,有味無氣,如妻失夫而無所依附也。”所以,他提出一種制藥方法:“人欲補虛去疾,而求必效者,當多取藥汁,煎膏代蜜和丸。有當炒者,不過欲其熟也。當入甑蒸之,收取神水,藏待丸成,日用以吞送其丸,如此則氣味混合,并力兼行,而周身之神氣精血、腑臟魄魂,皆得其養矣。”這種“收取神水”(即藥物的蒸餾液),留待以后送服成藥的方法,值得現代中醫研究者關注和借鑒。
《靈壽丹方》一書所講“六世祖遇道人高僧得授神方”故事,雖不可盡信,但該書所出的靈壽丹這個藥方,仍不失為一個可供參考的實用之方。作者為該方36種藥物所作注解,在藥物來源、制藥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穎獨到見解,值得進一步研究其方藥組成與臨證應用。
(作者單位為陜西咸陽中五臺道觀 )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