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醫藥養生
欄目分類:道家醫藥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道教醫藥,偏重養生
從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考察對其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道教。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成一個奇特的世界,并為國人接納和信奉,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的現實主義精神!侗阕 內篇》曰:“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秦漢以來,凡方士之流亦道亦醫,醫道相兼。道家為追求長生不死,即身成仙,從開始起便十分重視修煉方術。雖然其所追求的目標只不過是一種撲朔迷離的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多種修煉方術,客觀上卻在中國傳統醫學以至中國古代科技領域積累了豐富多彩而又很有價值的材料。道教對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作用和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它在健身健心方面的豐富體驗,對于帝王、文士,乃至一般平民,都具有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尤其是道教的養生治病方術與中醫藥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浙江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是道教思想萌生的好地方。早在東周時期越地就流行起黃老道家思想,東漢以降,作為一種宗教派別的道教傳人浙江,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重心南移,使浙江躍居為道教傳播的重要區域,廟觀林立,香火繁盛,杭州、天臺、會稽、青田、天目山、金華等地名山大川都成了道教修煉的洞天福地,道教因此也就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教人物,饒有興趣的是這中間的一部分人與醫藥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建樹卓著,為浙江人民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了貢獻。
據《后漢書》記載,東陽著名道士趙炳,字公阿,能以禁咒法治病,又通內科,擅長用越人方藥治病,醫術高超。面對東漢兵亂、疾疫大作的現象,他與徐登相約在烏傷溪水之上(今義烏縣東),以此法治病,聞名江南。他死后,人們在永康為他建祠碑,以資懷念。
東漢末年,著名的道教大師、會稽上虞人魏伯陽以《易經》、《內經》、《道德經》諸書,參照師傳經驗,借爻象論述煉丹修仙之術,撰寫了《周易參同契》3篇,把“大易”、“黃老”、“煉丹”三家理論參照會同而契合為一。“大易”即是魏伯陽借《周易》的理論闡述生命演進與自然的關系,是他《參同契》敘述的養生與修煉方法的哲學基礎。“黃老”是魏氏所指的內丹修煉方法,其內丹思想是氣功理論的基礎。“煉丹”是他所指的外丹煉、服法。書中還詳細論述了利用某些礦物藥煉丹的方法和工藝,對黃金、水銀、鉛等元素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提煉方法、黃金的化學穩定性均有記述!吨芤讌⑼酢穼嶋H上是一部綜合內、外丹與房中術的關于長壽的系統性著作,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煉丹書,亦是道教最系統、最有權威性的丹經著作。它不僅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在中國科技史上為化學、醫藥學、養生學乃至人體科學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被后世煉丹家奉為“萬古丹經王”。在今天的上虞縣豐惠鎮西南金罍山上的“金馬觀”就是當年魏伯陽煉丹的遺址,這是道家與醫藥學結緣的實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地方志(《嵊縣志》)上最早出現的是魏末渡江人小白山的道士趙廣信,他學習李法成的服炁法,又受師左君守元中之道,買賣藥品,制作九華丹,剡山上留下了他煉丹的廣丹井。
值得一提是東晉煉丹家葛洪在浙江的煉丹醫事。他撰寫的《抱樸子》是一部煉丹專著,《肘后救卒方》是一部有關醫藥學的論作,這些早已被人們嫻研,這里我們主要考察葛洪在浙江的醫藥學行蹤。杭州是葛洪在浙江煉丹的主要地方。寶石山西面有一座高166米的山嶺,在326~334年間他蟄居此地煉丹,因而得名“葛嶺”。嶺上留有葛仙廟、抱樸廬。嶺巔的初陽臺,相傳為葛洪煉丹時吸日月精華之處。山腰有渥丹室、流丹谷、還丹古井(亦名葛公雙井),井底有石函,周邊居民飲用井水可避免眼疾和疫病。靈隱天絲山下有葛仙翁煉丹井,龍井有葛洪煉丹遺跡,翁家山有葛翁井,南屏山亦有他的足跡。吳山上鱉峰石隙處有丹崖,北側有石竇如鼎,傍可納薪,名丹藥灶。茅廊巷東側宋代以前有葛仙翁廟,在杭州西子湖畔周邊的群山疊峰上留下了他的許多煉丹足跡。他曾在吳興葛仙山、風凰山、玄妙觀等處栽藥、煉丹。浙北地區的黃精、白術據說由葛洪栽培。葛洪到過定海煉丹,在臨平山北一里的景星觀前相傳為葛洪煉丹之處,有煉丹泉。據說他也曾到過普陀山煉丹,遂改此山名為翁山,今還留有葛洪井。據崇幀《處州府志》載,麗水的南明山崖上刻有葛洪隸書“靈崇”兩宇,下有葛洪煉丹井。葛洪在浙江的醫事活動遠不局限于上述這些地區,他所留下的人文景觀成為當今人們的旅游勝地。
另一位道教大師陶弘景繼承葛洪衣缽,在浙江也留下了許多足跡。陶氏是一位著名的醫藥學家、道家、煉丹家,在醫藥學方面有《本草集注》、《藥總訣》、《名醫別錄》、《補闕肘后一百方》、《養性延命錄》、《合丹法式》等著作。490年他到浙江拜謁婁慧明、杜京產、鐘義山等道家大師。他到過浙江的東陽長山、吳興天目山、于潛、安吉、臨海、永嘉安固、溫州陶山等名山大川煉丹采藥。他曾到安吉隱居,在《別錄》中提到了采集龍膽草、前胡等草藥一事。他曾隱居臺州的括蒼山,先后采集700多種藥材,在《本草經》的基礎上新增365種,寫成了《本草經集注》。他又到過溫州府的陶山(在瑞安縣40里處)采藥,建有陶山寺。在永嘉安固山(今在瑞安境內)山中居住,建丹室,留下了煉丹石、石鼓等文物,在云霧嶺上留下了洗藥池、開仙壇、放生池、丹井等名勝古跡。他又兼習佛理,在郭縣等地留下了足跡。
還有以徐熙為鼻祖的徐氏醫學世家,亦是著名的道家世家,這一徐氏家族在道學、醫藥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中國醫藥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開啟了中國醫學世家代傳醫術、道術的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會稽孔氏家族,也是醫學世家、天師道世家雙兼的名門大族。
這一時期的陸修靜和顧歡均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陸修靜,吳興東遷(今湖州)人,早年曾棄家修道,他撰寫的《三洞經書目錄》,為最早的一部《道藏》書目,確立了《道藏》的分類標準,又編著了《道教齋戒儀范》等書100余卷,基本完善了道教儀式,他創立了南天師道,成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他曾在元嘉末年(453年)到建康賣藥,曾鑒定道經中的方藥門類和撰寫了《靈芝瑞草像》醫書,把道教理論和中醫藥學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顧歡,吳郡鹽官(今海寧)人,他最著名的道教理論著作是《夷夏論》,認為道教優于佛教。他“事黃老道,解陰陽書,為數多效驗。”他隱居在紹興白石村,醫治了許多不治之癥,是當時醫、道融于一身的人物。
隋唐時期,道教最盛。浙江道教廟觀林立,道家兼精醫理者大有人在。唐朝時杭州鹽官馬湘,曾在瑞安西硯山下棲居,用草藥醫治病人,與徒弟王延叟在松山煉丹。
司馬承禎是著名的道家,他迫隨潘師正,學到了符篆及辟谷、導引、服餌法,后居住在天臺山玉霄峰,著有《坐忘論》1卷、《天隱子口訣》、《天隱子養生書》1卷、《采服松葉等法》1卷,享年89歲。
柳泌是臺州刺史,精通醫理和道學,818年12月唐憲宗敕令他到臺州執政,第2年10月下旬他一到臺州就登天臺山采集仙藥,并驅使民眾一起來藥,一年中毫無收獲,懼罪潛逃山中,后被浙西觀察使捕送京城。
唐朝咸通時期道家丁飛在杭州靈隱龍泓洞修道,讀書采藥,力田自給,醫治病人,頗受周邊群眾的愛戴。
葛孝先在靈隱葛塢專心煉丹,留下了遺跡。
杭州人暨齊物,師從道教玉清觀朱君緒,授受法篆、神符、秘方,救物不怠,后人大滌山,建筑“埀象樓”隱居。
田大明,道名日華子,唐朝五代時期寧波人,日華子在諸家本草及當時用藥經驗基礎上,以藥物的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分類法,自成一家,撰成《日華子諸家本草》,另寫成眼科專著《鴻飛集》。
杜光庭,晚年自號東瀛子,處州繕云人。唐懿宗咸通年間,入天臺山學道,后成為道門領袖。平生著作頗豐,收人《道藏》的就有20多種,他提出的儒、釋、道三教無別的思想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他的醫學著作主要有《玉函經》3卷,其中引人西方十二宮說。879年,唐僖宗幸蜀,召見了他,賜給紫衣,充磷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賜號廣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后來他歸老于青城山,亨年85歲,死后葬于清都觀。
宋朝時期,道教南宗思想的創立者天臺人張伯端,精通醫卜、吉兇死生之術,他撰寫的《悟真篇》是道教內丹丹法的主要經典,它以詩詞的形式總結了北宋以前的內丹方術,在道教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它為道教南宋的建立打下了思想理論基礎,被后人奉為南宗第一祖。他還著有《玉清金筒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3卷。
朱肱,道號無求子,吳興人,是一位兼精醫理和道理的大師,他的醫藥學成就前面已有論述。
杭州道人錢宗元,見患者小便腸秘,百方不通,他給病人服用自制藥劑,藥到病除。
南宋淳熙年間,崇教廣化真人嚴志平在杭州吳山結第,煉龍虎大丹,今在吳山上有龍虎丹室。
仙居人湛新道人,有秘方萬金丹、紫金丹,能治10多種水氣腫病。他讓患者忌食鹽3個月,水病痊愈后,用少量醋調和飲用來解決吃食無味的現象。
寧波市內有一位擺攤售藥治病的道士,用自己的單方治愈了延壽寺內患有偏腸毒的僧人,遂受人們的青睬。
明朝時期,浙江醫、道兼精的人物仍很多。明朝萬歷時嘉興人周履靖,別號梅巔道人,精通養生學,所輯《夷門廣牘》叢書,以養生、導引、氣功、食療為主,共錄有《胎息經》《赤風髓》、《益齡草》等14種。
道號通一子的紹興人張介賓和道號醫巫閩子的寧波人趙獻可均在醫藥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已對他們醫學成就早有定論,在此免贅。
姚能,晚號玉冠道人,海鹽人,著有《傷寒家秘心法》、《小兒正蒙》;《藥性辨疑》等醫著。
清朝時期,浙江著名的道家醫藥學家有松陽人劉士浚,凡醫卜星相無不精研,尤精外科,能煉丹汞,神效顯著。
蕭山人陳根儒,號贅道人,著有《溫熱論箋正》、《喉證要旨》醫書,某年,蕭山喉疫盛行,經他醫治痊愈者甚多。
黃巖人蔡自然,1900年來杭州出家玉皇山道觀,遂涉居玄壇觀,以醫術濟眾,頗著聲譽,平生篤信黃老和性理,喜好幽靜,每以道學聚友,善治水腫、膨脹、麻疹、鐮瘡等癥,屢起沉疴。
寧波人盧真人,道家,善治療瘡,著有《疔瘡緊要秘方》。
溫嶺人韓漸逵,號疏水道人,醫道大行,凡有疾病,爭相延請他醫治,對病人和藹可親,醫著有《醫門矩鑊》,內分內、婦、兒三科。
黃巖人蔣宗翰,兒童時就入道觀,偶見《本草綱目》,朝夕研讀,后又鉆研醫學。24歲時到海門南門山修道,伐茅啟宇,坐關3年,除修養外,專攻《內》、《難》、《傷寒論》、《金匱要略》、《甲乙經》等醫書,醫技日精,聲譽大噪。
從中國道教發展歷程窺探,浙江籍道教人物、學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醫藥學、煉丹術的發展上同樣建樹非凡,使中國傳統的道學和醫藥學在他們身上融于一爐,爐火純青。他們各自又有側重點,出現了三種類型的人物。其一是以道名蓋過醫名的人物,如道教大師魏伯陽、南天師道創始人陸修靜、道教理論的重要發展者顧歡和司馬承禎、道教界顯赫人物杜光庭、道教南宗思想的創立者張伯端等。其二是以醫名盛于道名的人物,有徐氏醫學世家、孔氏醫學世家、田大明(日華子)、朱肱、張介賓和趙獻可等。其三是道名、醫名并重的外籍來浙江煉丹傳醫的人物,如葛洪和陶弘景。當然,在浙江社會發展史上,道家精醫者人數遠沒有儒而習醫者之多,浙江兼精這兩種傳統科技文化的人士也遠非文中臚述的數量,可謂人才濟濟。而且,這類兩棲人才的出現時間之早亦居全國前位,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文中闡述的杰出人物,他們為浙江的道教發展和醫藥學的嬗遞篳路藍縷,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道教醫藥學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