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欄目分類:道家醫藥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中國既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自是不可小覷。自中華文明起始至今,已是幾千年的滄桑更替,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卻能夠由一代一代人沿襲傳承,而且在傳承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發展壯大,這實是一個不朽的奇跡。而在這個不朽的奇跡長城之中,又恰恰又一座烽火臺屬于一種保證了中華兒女聲聲不息的文化——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
當然,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某種事物要想存在和發展,就不免要依賴于其他事物否則這種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也不例外,它能流傳至今也就離不開中國的其他文化。而在諸多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對其影響最大則是中華土生土長的道家文化。
要研究探討道家文化對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又必須追憶道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
道家文化始自遠古時代,而華夏的祖先黃帝,則成為道文化的始祖。道文化發展至春秋時期,由于戰爭頻仍,各地為爭奪土地的征戰加劇,統治階級便欲籠絡人心以為己用,而急需一種可以幫助自己達到政治目的的指導思想;各方百姓又亟待和平息戰,創建一個和樂安泰的社會環境。就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許多有識之士便提出自己的一套定國富民的觀點、法則,而且各自收徒講學,宣傳自己的主張。不久,諸多學派迅速崛起,形成了百家共存的學術爭鳴時代,而其中老子則總結發展了前人的經驗,并著《道德經》,始創道家文化。當道家文化傳至莊子,又經其進一步融化發展,后來著述的《南華真經》使道家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傳播。
至東漢張道陵依老莊之思想首創道教一派,因其入道之人須交五斗米而以“五斗米道”聞諸于世。自此道教才成為一個習學老莊思想的有組織、相對獨立的宗教,而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真經》則成為后世學道之人必讀之作。
道家文化講求清凈無為,以心無所思而成他人思之而不可得之事,做任何事都不要因為這件事對自己有好處而去做,那么壞的一方面就產生了,而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是圣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為無為,則無不為”即此理也)。
修道之人又必須淡泊養晦,澄慮守一,以達到“長久”的目的,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要想無憂無慮、獲得長生,則必須先人后己,如此方順應天地,才能達到長生的目的(“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夫唯不爭,故無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正因為如此,這種觀念變成為后世道教教徒追求長生的法門,其目的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得道成仙”。
而在追求成仙的過程中,則不免要涉及到中醫藥文化。也正是因為他們需要中醫藥文化來幫助自己成仙,則中醫藥文化越先進就越有助于他們成仙,所以鉆研和發展中醫藥文化也成了他們追求仙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中醫藥文化而言,則無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完善。
中國古代道士修煉,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長生術,一是黃白術,黃是黃金,白是白銀。中國的方士向來相信,將水銀加藥物燒煉可成黃金。西方中世紀的術士長期以來也在做相同的研究,“煉金術”便是近代化學的祖先。而道家為了長生不免要在研究黃白術的同時,攻讀歷代藥典,研究藥物的治病原理、何種藥物可治何種病癥、藥物如何進行炮制方可藥效最好,這便推動了中醫藥物學的發展,對后世藥理學、藥物炮制學及醫用化學影響自是非同小可。因此,即使煉金沒有成功,但對元素的性質與變化方面的知識積累卻越見豐富,為后人研究中醫藥學和化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中國的道士之中,高下有很大不同,最高尚的則是嚴格遵守老、莊的道家淡泊寧靜、修身養生,以求身心平和,以致延年益壽,甚或濟世救人。例如宋元時期的全真教或其他如正一、太乙等派,或武當山的道教修士。
次一等的講究金丹大道,希望長生不老,煉成金丹之后點鐵成金,或燒汞成金,用以濟貧救世。
二者雖然修習途徑區別很大,但內中不乏精通醫道之人,一為自身祛病延年,一為解人病痛。如晉代丹家葛洪、隋唐時期的孫思邈,均是出身道教的史上著名醫家,他們的著作《肘后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至今為后世人視為醫家之瑰寶,其醫研價值可見一斑。
道者下焉則是希望大發橫財,金銀取用不絕。在封建迷信人眼中,鬼神自是有通天徹地之能,因此這些道士便利用這一點,或驅邪辟鬼,或降魔捉妖,欺騙他們,聲稱可以除病、消災、保長生。然而,下乘道士的影響所以至今不衰,自和“長生術”“煉金術”以及“驅邪術”的引人入勝有莫大關系。
至于道教派別中只注重降妖捉鬼、符咒追魂來治病的一類,當然是更加低的一種了。
其實這些下乘功夫和真正道家無關。所謂的“道家”,是哲學家 ,信從老子和莊子等人的學說,清凈淡泊,達觀順達,至于道教則是創建于中國的一種宗教。
皇帝和大官對道教黃白之術不太感興趣,因為這些東西他們想要多少便有多少,自是不甚稀罕。但對長生術卻是一等一的大事,唐代皇帝或崇佛或好道,皇帝姓李便和李耳扯上關系;許多高明之士見解卓絕,但對金丹大道卻是深信不疑,李白便是其中之一,他有許多詩都提到對煉丹的向往。因此唐代道家特別盛行。這種政府和文人的支持對道家在醫藥方面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有很多道教教徒研習武術、探究吐納之法,以此來強健體魄,助己得道。
武術系統而充分地促進了肢體上的運動,為自古就有的肢體導引術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但可以自衛防身,亦可活血消痛,益壽延年。中華武術圣地武當古時便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張三豐,他傳下了不少高明武功,至今仍有人習練。
不僅如此,吐納之術在道教中也有不少發展。毛澤東晚年常提出“吐故納新”四字,這典故源出《莊子》,是后世道家長生術的基本觀念之一,認為吐納呼吸之法如若得當,便可壽同彭祖,升天成仙。明代大儒王陽明曾在夜間于軍中練氣,突作大聲,一軍皆驚,此事史有明文記載。為此,有些道士便不斷摸索呼吸練氣的妙法,這便使得中醫氣功學在預防、治療疾病方面的應用療效得以迅猛提高。
雖然近代中華武術衰微,但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體育活動的發展,中華氣功和各派武術又一次引起國人重視,各種修習方法則或直從其師,或以多種媒體形式傳播,使氣功和武術的長足發展呈現出可喜前景。但因為對這種故有的傳統文化認識的不完全而產生偏差,很多人不相信真的有氣功存在,也有的雖然對其深信不疑但卻跟“大搬運”“小搬運”“遠距離發功”聯系在一起,這種現象在建國初期很是盛行,但對于現代人來說竟然仍有人光憑聽說就斷言確有其事,不然貽笑他人。
總而言之,道教文化對中醫藥學的推動和發展做出了不菲的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