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崇的一首養生詩 匯總養生妙法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冷謙是明代著名養生學家。他在養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修齡要旨》一書,書中有首養生詩,精辟總結了多種養生之法,被后世醫家、養生家廣為收錄、推崇。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咽唾養生和導引養生:水潮除后患 起火得長安
概括了“咽唾養生法”和“導引養生法”。前半句說的是咽唾養生法,即閑時靜坐,凝神閉口,舌舔上腭,唾津自生,漸至滿口,伴以舌尖繞齒30次,將唾津分3次漱咽入肚內,用意念將唾津送至丹田處。堅持日久,能潤全身肌膚,滅五臟邪火而除疾。
后半句是授人導引養生法,即暇時絕慮,想象真火自涌泉穴生起,隨吸氣漸引上雙腿、脊背至頭頂,稍停后再隨呼氣慢慢降入丹田。日久修煉此導引法,能使五臟調和,氣通血活,神全體安。
腹宜常摩和抗衰老法:夢失封金匱 形衰守玉關
前半句教人“腹宜常摩”。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摩腹部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癥。方法是:雙手搓熱,掌心相疊輕按臍上,順時針方向旋轉摩腹,小圈、中圈、大圈各摩12次。再雙手搓兩脅,搖擺7次,緩緩將吸入之氣納入丹田。常行之,不但止夢遺精,且助脾胃消化。
后半句是說抗衰老,重在固守玉關(指丹田,亦稱關元穴),并默運神氣,中透三關(丹田,又稱下丹田;中丹田——為膻中,在兩乳頭連線中間;上丹田——又稱印堂穴,兩眉間連線中點),自能促人精盈、氣足、神全而推遲衰老。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治氣滯食積和風寒傷感:鼓呵消積聚 兜禮治傷寒
前半句告訴人們“濁宜常呵”,即兩手抱肩,停息鼓胸腹,待覺氣促,抬頭張口呵出濁氣7次,反復做數遍,可治氣滯食積。
后半句是說外感風寒時,宜盤腿端坐,兩手緊兜下身(男托陰囊,女按會陰),閉口緘息,默想真氣自尾閭升,上脊背,透頸頭,逐走邪氣,后如行禮叩首5遍,可治風寒傷感之疾。
牙齒堅固和鬢發返黑:叩齒牙無疾 升觀鬢不斑
前半句教人“齒宜常叩”。有諺語道;“晨起叩天鐘(齒),牙齒健康身體好”,“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叩齒,就是用中等力度使上下牙齒叩擊,做“咬牙切齒”狀,每日清晨和三餐飯后,可叩擊百余次。通過叩齒,可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以及頭皮、面部的血管的血液循環,促進大腦的血氧供應,有益健康。叩齒可先叩兩側大牙24次。大小便時,也宜閉唇咬緊牙關,可固齒防牙痛病。
后半句是說閑時靜坐,雙眼念光上視眉額,默想神氣自尾閭間上升下降,后納入元海(臍下關元、氣海穴),每次運行9遍。堅持日久,氣血充足,鬢發返黑。
解除眼部疲勞和祛除頭暈:運睛除眼翳 掩耳去頭旋
前半句告訴人們“目宜常運”。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諸脈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又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目者,肝腎之外候也。故而經常按摩,運轉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對五臟六腑氣機運轉亦大有裨益。方法是:兩眼微閉,心平氣和,眼球分別沿眼眶順時針、逆時針各旋轉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運轉各16次。而后,忽然睜開眼睛,向前平視3分鐘,再以雙手掌心相對,運用開合之法,使兩掌得氣,以雙手掌心對著雙眼烘烤3分鐘。如此,再用雙手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位。這種方法可使真氣上行額頭,逐走邪風,明目清腦,解除眼部疲勞。
后半句是說掩耳去頭旋法。中醫認為,耳朵與心臟有密切聯系,《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載:“南方赤色,人通于心,開竅于耳。”每天清晨或臨睡時,搓兩耳令熱,以于急掩住,左右扭頸回顧,各七次,呵出濁氣七口,水無頭旋之疾,并剌激耳廓,對心臟亦有益。金代名醫張元素在未得道時,頭目昏旋,偏正頭痛,就用此法而愈。此法無病行之,能添補髓海,有保健養生、益壽延年之效。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步履輕捷和面色紅潤:托踏應輕骨 搓涂自美顏
前半句教人每天清晨兩手上舉,如托千斤,雙腳踏地,似堅石柱。左右腳分別踏托舉各10次,日久,必腳健臂壯,步履輕捷。
后半句告訴人們“面宜常搓”,又稱浴面,就是人們俗稱的“干洗臉”。方法是:閑時,雙掌搓熱,摩面10次,間伴漱津涂臉,拂擦數次。久之,可使血脈運行暢通,面色紅潤,膚華肌強,潤膚防皺。
通滯氣和固丹田:閉摩通滯氣 凝抱固丹田
前半句教人“膚宜干浴”,即清心閉息,雙手自頭頂百穴始,摩至腹、兩脅、兩腰及兩腿。可令氣血通暢,疏經活血,防氣滯痛癥。
后半句則是說丹田乃人體元氣蓄積之處,善于生者,平素宜于靜坐時多做意守丹田功。明代醫家龔居中撰寫的《痰火點雪》中寫道:“定息抱臍,子午無間,動徹浮沉,湛然進退,旬日之間,下進五谷之精,真氣自生,百功,上盡九重之蠹,暗滌垢膩,饑渴不患,寒署不侵,駐顏還少。”習練此法日久,能扶正固本增加健康。
素食養生和心靜延壽:淡食能多補 無心得大還
前半句是說中老年人堅持淡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熱量飲食),少吃膏梁厚味,有預防疾病、補身延年作用。《齊民要術》中早有記載素食菜譜,說明當時吃素的風行。明代《養生四要》中也曾再三提倡,應以“尚淡泊”的生活方式,通過素食,使身體強健。有文獻記載:“夫養生之道,葷以強身,素以養神,神可交心,素食者常懷一棵素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食素無以明醒腦。素食素心,慈悲為懷,健康常在。”
后半句是說心無愁煩,心態平和,乃獲健康,這是長壽之前提。《清靜經》中載:“大還之道,圣道也;無心者,常清常凈也。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何圣道之不可傳,大還之不可得哉!”正如冷謙在《修齡要旨》中所作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注腳:“大道修持怕有心,有心行道孽根深。卻除幻想重增病,因假失真無處尋。”
冷謙的養生之道今天仍值得效仿借鑒。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