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新解:用道德來理解《道德經(jīng)》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5-31 瀏覽次數(shù):次
康德說:“不要用《圣經(jīng)》來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來理解《圣經(jīng)》。”我們可以借用康德的思想提醒《道德經(jīng)》的研讀者:不要用《道德經(jīng)》的誤解來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來理解《道德經(jīng)》。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在世界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jīng)評論說:老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不上賢”:推尚賢人處于高位
帛書里老子講“不上賢,使民不爭”,西漢后的通行本改為“不尚賢,使民不爭”,曲解為“不崇尚賢能之人”。難道圣人老子要崇尚卑鄙小人?老子說的“不上賢”,是根據(jù)乾卦上九爻“亢龍有悔”而寫。孔子解釋上九爻時說:“君主恃才自傲,賢人處于卑下的位置,得不到賢人們的輔佐,輕舉妄動就會導致悔恨。”老子也是這個意思,是勸諫當政者要推舉賢人處于高位,而不是卑鄙小人高高在上,使賢人處于卑下的位置。賢人處于高位,推行德政,民眾就會歸順,就沒有爭斗。
“圣人不仁”:不是“不仁” 而是“丕仁”
老子講“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西漢以來譯注為“圣人沒有仁德,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甚謬。什么樣的人才叫圣人?“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沒有仁德,又怎么能算為圣人呢?老子說的“圣人不仁”不是“不仁”,而是“丕仁”。不:通“丕”:博大、光大的意思。比如《詩經(jīng)·周頌·清廟》講“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光顯于天永繼承,永遠為后人崇敬。老子說的“芻狗”是指剛出世的小狗,還沒長毛,也還沒有睜開眼睛,極度脆弱,需要母狗的悉心撫育與呵護才能存活。實際上,百姓與擁有國家機器的當政者來說,就像剛出生的小狗,孤苦無助,需要當政者仁愛有加地進行撫育與呵護。
道德經(jīng)(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道德經(jīng)》的淵源是《周易》
以往,學者們認為《道德經(jīng)》是老子獨創(chuàng)的思想體系。實際上,《道德經(jīng)》的淵源是《周易》,更確切地說老子是依據(jù)《周易》的卦爻辭系統(tǒng)全面地建構他的《道德經(jīng)》的,老子剝離了《周易》的卦象符號,只抽象了《周易》的哲學思想,來建構《道德經(jīng)》。
道:即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主題
老子所指的“道”,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晦澀難懂的,而是有明確主旨的,是切實可行的。老子所說的“道”,即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主題,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準則。我們循著這個方向去揭秘《道德經(jīng)》,可以愈發(fā)覺察到老子傳承的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也可以愈發(fā)覺察到老子通過《周易》建構的《道德經(jīng)》所蘊含的哲學與道德的崇高。相比之下,西漢以來,中國哲學與道德的每況愈下,尤其現(xiàn)代,中國哲學與道德成了互相擊落的惡循環(huán),中國哲學與道德的頹敗淪陷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本文摘自《與全新對譯》前言)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
相關內容
這些是最新的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