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華《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31 瀏覽次數:次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內容介紹:
目前學者們對清代全真道歷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對一些區域(如北京、西北、江南、廣東等地)和部分道教名山宮觀,已作了深入的考察,為我們建構更加清晰、完整的清代全真道歷史圖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也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考察的問題,如王常月傳戒的歷史真相、北京白云觀和其他道觀的傳戒活動等等。此外,還有一些較有影響的清代全真道人物,學者們的研究尚未涉及,如開創山東即墨縣馬山全真叢林的李常明(清代東北全真道開山祖師郭守真即為其弟子)、復興浙江湖州計籌山升元觀的余體崖、在浙江嘉興地區廣傳門徒的顧陽光等等。記載全真道在清末盛傳于浙江臺州、溫州等地的《委羽洞天邱祖龍門宗譜》,學界也還較少進行研究。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由于目前還沒有一部對清代全真道發展歷史作全面系統考察的專著,因而學界關于清代全真道的一些習用的觀點很值得商榷。比如一些論著稱清初全真道復興的局面是由王常月公開傳戒開創的,一些論著斷定清末道教十分衰微,本書將用詳細的史實證明這些觀點是不準確的。
清代全真道歷史的四個時期
本書的寫作思路是以時間為經,以地域為緯,以道教人物和宮觀為論述重點。筆者認為,清代全真道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一、順治康熙時期的全真道: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二、雍正乾隆時期的全真道:沉寂與發展交織
三、嘉慶道光時期的全真道:傳戒再興叢林復振
四、咸豐至宣統時期的全真道:沖擊與眷顧交織下保持興盛
清代全真道有一些顯著的特點
一、全真道開壇傳戒制度在清代確立,并延續至今
二、全真道地理分布新格局的形成
三、清代全真道士著述宏富,大型叢書屢有編纂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目錄
序(王卡)
緒論
第一節 清廷與道教
第二節 清代全真道研究現狀與本書寫作方法
第一章 順治康熙時期的全真道: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第一節 明遺民入全真道考
第二節 明清之際太監入全真道考
第三節 王常月公開傳戒,眾弟子闡教弘道
第四節 全真高道復興武當山。傳奇道士李常庚隱居南岳九仙觀
第五節 全真道在山東馬山、嶗山和東鎮沂山等地的傳承
第六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傳播
第七節 陜西境內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第八節 河南南陽玄妙觀等道觀的全真道傳承
第九節 陳清覺在四川開創龍門碧洞宗
第十節 南昌地區:全真道士兼嗣凈明派
第十一節 周太朗開創杭州金鼓洞道院。余體崖復興湖州計籌山升元觀
第十二節 杜陽棟、曾一貫與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播
第二章 雍正乾隆時期的全真道:沉寂與發展交織
第一節 大規模傳戒活動的中斷
第二節 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云觀的沉寂
第三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弘衍
第四節 全真道在山東云翠山等地的傳承
第五節 陜西樓觀臺等道觀的修繕
第六節 全真道在四川的傳承
第七節 全真道在浙江的傳承
第八節 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承
第三章 嘉慶道光時期的全真道:傳戒再興 叢林復振
第一節 北京白云觀恢復傳戒
第二節 東北地區全真叢林的形成
第三節 陜西全真道的新氣象
第四節 劉一明云游訪道,興建道觀,著書弘道
第五節 四川成都二仙庵等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第六節 楊來基與閔一得等人在浙江弘道
第七節 廣東全真道宮觀的興建與修繕
第四章 咸豐至宣統時期的全真道:沖擊與眷顧交織下保持興盛
第一節 政治風云中的北京全真道士
第二節 太監入道,創立全真霍山支派
第三節 東北地區全真道的狀況
第四節 南陽玄妙觀的發展及其慈善事業。武當山道教宮觀的毀壞與修復
第五節 陜西全真道宮觀的新際遇
第六節 四川全真道宮觀的弘道舉措
第七節 浙江全真道三大中心的興盛
第八節 陳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