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老子之道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5-30 瀏覽次數(shù):次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說講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認(rèn)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則修身;以“致虛極,守靜篤”則“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長生久視。故此,道教深信人通過一定的方術(shù)修煉,是能夠返本還原與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 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雖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歷朝歷代總是有“特異功能”的修道者出現(xiàn),所以道教對修道的信仰從來未有懷疑。
老子(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教對老子闡發(fā)之“道”,在早期道教經(jīng)書《太平經(jīng)》中就已貫穿于經(jīng)義之中,“大”、“一”、“元廂”等名詞,皆指“道”而言。如《太平經(jīng)》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這里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闡發(fā)。《老子想爾注》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又說這個“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認(rèn)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體現(xiàn),“道”是宇宙的本源。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yīng)》中說:“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現(xiàn),則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魏書--釋老志--寇謙之傳》說他曾見“太上老君下降,并賜他《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
“修道”即修老子之“道”
從道教養(yǎng)生理論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養(yǎng)生哲理和方法是從《老子》一書中發(fā)揮出來的。如號稱“萬古丹經(jīng)王”的《周易參同契》 (東漢末魏伯陽所著),書中的“引內(nèi)養(yǎng)性,黃老自然;無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就是從《老子》“道法自然”這一最高教義而來。書中的“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是從《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而來。書中還有“反者道之驗,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歸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這些句子無不都是從《老子》中來。宋代張紫陽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響的“丹經(jīng)”,其精義也是由《老子》中來,如書中七言絕句第十首云:“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就是來自《老子》“虛其心,實其腹”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其絕句第十二首:“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即來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絕句第三十七首,“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是來自《老子》“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從以上引文得證,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從《老子》中來,是以《老子》之“道”為旨圭。這也就進(jìn)一步說明,道教所謂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
“道”“德”一體而二義
道教不單信仰老子之道,同時還重修老子所講的“德”,故“道”與“德”并稱,尊道而貴德。“德”之義又是什么呢?《道教義樞》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一為”,“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道生之,德畜之”,都講的是道德一體而二義。那么“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樣與“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經(jīng)》作了說明,《自然經(jīng)》說:“德言得者,謂得于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序文說得更清楚,他說:“道之在我就是德”。道和德的關(guān)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人際關(guān)系中也常常碰到,如人們把有德行的人稱之謂有道之士等。道教人士常說:“德為道之基”,就是說:要想得道,必須積德。所以“道”和“德”同為道教的教理教義原則,是信仰和行動的總準(zhǔn)則。道教教義中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自然”、“寡欲”、“柔弱”、“慈、儉、讓”、“抱一”等等,無一不是從“道”與“德”中引申而來。
老子之道:自然治國修身之道
總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學(xué)理論從整體宇宙觀出發(fā),然后將自然之道,治國之道,修身之道,三者歸納于一個共同的自然規(guī)律中。所以道教在處世中,既不同于儒家的完全“入世” 法,也不同于佛教完全的“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這種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來,《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對孔子說:“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道教講“守雌”、“不爭”,有人批評說是道教的消極性,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膚淺認(rèn)識。道教講“無為”,講“自然”,不是消極、無所事事,而是要人“為,無為”而后達(dá)到“無不為”,就是要人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掌握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dǎo),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應(yīng)。水,我們知道性質(zhì)最“弱”,裝在方器中方,裝在圓器中圓,可以說是“不爭”,至“柔”至“弱”了,然而這種性格卻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是,水又是“至堅”的,所以又說“天下之至柔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由此得出“柔勝剛,弱勝強”的辯證總結(jié)。道教正是運用這種精神,處逆境而不餒,處順境而不驕。道教創(chuàng)造出的《太極圖》,就是以圖式來表現(xiàn)這一哲理的。《太極圖》中的黑白魚,就是表現(xiàn)的“物極必反”的道理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亦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本文由樊三熙道長編輯整理)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
相關(guān)內(nèi)容
這些是最新的
熱門關(guān)鍵詞
金剛長壽功熱門排行
- 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注釋
- 《黃帝內(nèi)經(jīng)·生氣通天論》(一)
- 《黃帝內(nèi)經(jīng)·生氣通天論》(
- 【弘道讀經(jīng)會】莫讓六賊趁虛而入
- 什么是“凈明派”?
- 《道德真經(jīng)》——魏王
- 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
- 《道德真經(jīng)》——魏王
- 陳摶老祖《心相篇》(附譯文)(
-
Copyright © 2015-2017 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功夫視頻 |武當(dāng)武術(shù)學(xué)校 |太極八卦 |太極拳 |武當(dāng)拳理 |武當(dāng)養(yǎng)生功 | 道醫(yī)概論 | 道醫(yī)人物 | 道醫(yī)典籍 | 草藥 | 療法 | 武當(dāng)?shù)泪t(y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