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道淵殞命求雨 名震江南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法術高妙 名震江南一帶
施道淵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字亮生,自號鐵竹道人,蘇州府吳縣橫塘人。他自幼慕道,“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禮沈心庸為師修道,后“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明崇禎八年,施道淵十九歲時,從龍虎山徐演真學習五雷法,能驅役百神。 清順治五年,施道淵筑室吳山修煉,晨夕不斷,道術精進。后入育窿山隱居,深居簡出,潛心修道,加上所學五雷秘法真傳,又精通道教法術和齋醛科儀,成為當時名震江南的一代高道。
資料圖
殞命求雨 為一方百姓
施道淵注重道法修煉,在其主持育窿山后,更加重視對于道教科儀法術的修持,其道法日漸高深,祈攘禱雨,無不靈驗,前來朝拜問道者不斷,禮請攘災祈福者眾多。清康熙十七年初秋,蘇州地區連續高溫,數月無雨,干旱成災,城中官紳百姓懇請施道淵祈雨,他慈憫眾生之疾苦,不顧年事已高,毅然設壇于玄妙觀,登壇祈雨,歷時9晝夜,上天眷顧,普降甘露,旱情很快得到緩解,民眾無不感恩戴德。由于勞累過度,心力交瘁,是年七月二十八日,施道淵羽化于玄妙觀,其徒眾奉樞還彎窿。施法師憑著高深法術,經常為信眾消災解厄,為地方祈晴禱雨,護佑地方安定、民眾幸福,一時傳為佳話。
編書寫志 文人墨客相從
施道淵對道教的主要貢獻之一是組織編撰了《育窿山志》。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育窿山志》編修一開始就是由施道淵發起,由吳偉業、向球纂修,李標編輯完成的,而且他全程參與了該志書的編纂工作。《育窿山志》的內容十分豐富,共分6卷。其中卷2收集了施道淵在各地驅邪除祟、降妖捉怪的事跡,共計20篇!队街尽氛饕馁Y料來源廣泛,豐富而詳實,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渡街尽肪硎撞鍒D收錄的“上真觀全圖”極有價值,全面反映了清代初年上真觀全盛時期的風貌,是珍貴歷史資料。書中還收集了育窿山上真觀重修碑記、序述記及詩、歌和賦文等,全面揭示了清初諸多文人墨客與育窿山上真觀的關系,以及與施道淵的交往過程。
資料圖
功名卓越 功德千秋
不僅如此,施道淵還主持修復了育窿山上真觀,創立了神霄派育窿山支派,對道教的發展貢獻卓越。 總之,施道淵是江南地區著名高道,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經他修復的育窿山上真觀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觀”;他創立的神霄派育窿山支派成為道教重要的教派之一;他主持編修的《育窿山志》,記錄了育窿山上真觀的歷史變遷,積淀了深厚的道教歷史文化。此外,施道淵在道教齋醛科儀和道教音樂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為蘇州道教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編自《施道淵的生平及主要貢獻》,原載《中國道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