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道教齋醮科儀的集大成者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杜光庭畫像 戴敦邦畫
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是齋醮科儀的集大成者。杜光庭(850-933),字賓圣,道號東瀛子,或稱登瀛子。處州縉云人,或說是京兆杜陵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入蜀,在蜀中弘道五十余年,是唐五代頗負盛名的道士。前蜀主王建封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晚年隱居青城山白云溪,八十四歲羽化,葬于青城山清都觀后。杜光庭是唐代棄儒入道者,關于杜光庭入道的生平,《宣和書譜》卷五,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四十七《杜光庭傳》有載。宋陶岳《五代史補》卷一《杜光庭入道》載其生平說:
杜光庭,長安人,應九經舉不第。時長安有潘尊師者道術甚高,為僖宗所重。光庭素所希慕,數游其門。當僖宗之幸蜀也,觀蜀中道門牢落,思得名士以主張之。駕回,詔潘尊師使于兩街求其可者,尊師奏曰:臣觀兩街之眾,道聽途說,一時之俊即有之,至于掌教之士,恐未合應圣旨。臣于科場中識九經杜光庭,其人性簡而氣清,量寬而識遠,且困于風塵,思欲脫屣名利久矣。以臣愚思之,非光庭不可。僖宗召而問之,一見大悅,遂令披戴,仍賜紫衣,號曰廣成先生。
一、修訂齋醮科儀的大背景
杜光庭著述宏富,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儀即是其一大成就。南宋道士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一《杜天師傳》記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說:
道門科教,自漢天師、陸修靜撰集以來,歲久廢墜,乃考真偽,條列始末,故天下羽襡,至今遵行。[1]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一說:“杜君齋科,世間遵用已四五百年,”[2]廣成齋儀成為道教齋醮法壇的范本,被視為科書的經典之作。
杜光庭編撰科儀,始于身居長安之時,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說:
廣成先生編集齋科之時,身居翰苑,任兼執正,朝廷典籍,省府圖書,兩街道官,二京秘藏,悉可指索,皆得搜揚。所以著書立言,各有經據,天下后世,無不遵行。[3]
又據《太上黃箓齋儀》卷五十二載,唐末黃巢起義,杜光庭隨僖宗入蜀,時道教經書,焚蕩之余,十無三二,散無統紀,杜光庭遂在成都“閱省科教”。[4] 這說明杜光庭在長安、成都,都曾致力于編撰齋醮科儀。杜光庭《太上黃箓齋儀》,有三處著錄編撰時間:卷五十四《鎮壇真文玉訣》卷末著錄“庚子年中元日集”;卷五十二《轉經》末著錄“大順二年辛亥八月庚辰,成都玉局化閱省科教聊記云耳”;卷五十七《八天真文》著錄“天復元年辛酉十月五日癸未,天姥峰羽衣杜光庭賓圣序”。庚子年是廣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大順二年是891年,天復元年是901年,由此可知《太上黃箓齋儀》的編撰年代,也大致可知杜光庭編撰齋醮科儀,前后經歷了二十余年時間。
《正統道藏》收錄杜光庭編撰的齋醮科儀有:《太上黃箓齋儀》、《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太上正一閱箓儀》、《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箓醮儀》、《太上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箓拜表儀》、《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十方懺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清旦行道儀》、《太上洞淵三味神咒齋懺謝儀》、《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金箓齋啟壇儀》、《金箓齋懺方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道門科范大全集》。此外,《道門科范大全集》還提到杜光庭撰有河圖九曜醮儀、北帝齋儀。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后齋醮活動的范本,影響最為深遠,后世言齋醮者,必談廣成先生科儀。
道教科儀
二、杜光庭對道教科儀的貢獻
從科儀種類看,杜光庭修訂的主要是金箓齋、黃箓齋、明真齋、神咒齋、閱箓儀、拜表儀、仰謝儀、方懺儀等。
杜光庭撰修黃箓科儀,是其對道教科儀建設的重要貢獻。杜光庭作為一代科教宗師,在前代的基礎上,將之編撰成內容豐富的科儀。與《無上秘要》收錄的黃箓齋儀比較,杜光庭的黃箓齋儀確乎更加完備。對此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說:
齋法起于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別四輔之源,疏列科條,校遷齋法。又唐時張清都經理之余,尚未大備。至廣成先生薦加編集,于是黃箓之科儀典格,燦然詳密矣。[5]
從黃箓科儀的編撰,確實反映出科儀經典漸趨完備的實況。黃箓總兼死生,人天同福,上至邦國,下及庶人,皆得修奉。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總序》評價說:
至唐廣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經誥,修成《黃箓齋科》四十卷。由是科條大備,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軌范。[6]
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說:杜光庭撰集《黃箓齋科》,“其科文嚴整,典式條暢,發明古則,昭示方來,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當時道門認為:“廣成立科,以黃箓為重;靈寶舊法,亦皆黃箓科品。” [7]《正統道藏》收錄杜光庭《太上黃箓齋儀》五十八卷,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集,一部分著錄為杜光庭刪,當系后人在《黃箓齋科》四十卷基礎上編集而成。
杜光庭修訂科儀的另一貢獻,是在科儀中增加了散壇醮儀,豐富了齋醮科儀的內容。南宋蔣叔與《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十五《醮說》云:
張清都黃箓儀無謝恩醮,杜廣成儀始有之。亦以修齋,召命神靈管衛壇場,宣通關告,往來勞役,所以言功,設此醮筵,用行酬賞。[8]
杜光庭增加的黃箓散壇醮儀,編入《黃箓齋科》四十卷之中,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說:“自告齋始事,以至醮謝散壇,則廣成科中,無不備具。”[9]《太上黃箓齋儀》卷五十,即為《散壇設醮》。杜光庭編黃箓謝恩醮,用于齋后酬謝真靈,是在考詳古式的基礎上撰修而成。北周道經《無上秘要·三皇齋品》,已有齋后設醮的記載,但在齋科中正式編入謝恩醮的儀節,卻始于杜光庭。自此以后的道教科儀,都遵廣成先生儀制,在齋后設醮謝恩,且不限于黃箓齋,林靈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在許多齋品后,都立有謝恩醮的節次。可以說在道教齋醮中,先齋后醮格式的形成,標志著科儀格式已趨于完備。齋醮科儀經典的逐漸豐富,科儀格式的日漸完備,是道教科儀思想漸趨成熟的標志。
《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其中五十一卷著錄為杜光庭刪定,收錄的科儀類別有:生日本命儀、懺禳疾病儀、消災星曜儀、靈寶太一祈雨醮儀、祈求雨雪道場儀、靈寶祈求雨雪道場三朝坐懺儀、文昌注祿拜章道場儀、解禳星運儀、南北二斗同壇延生醮儀、北斗延生清醮儀、北斗延生道場儀、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東岳濟度拜章大醮儀、靈寶崇神大醮儀。其中卷二十五至卷四十五、六十三卷、六十五至六十七卷,著錄為三洞經箓弟子仲勵編修,仲勵編修的科儀類別有:祈嗣拜章大醮儀、誓火禳災說戒儀、誓火禳災儀、安宅解犯儀、解禳星運儀、真武靈應大醮儀。其中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四為道士修真謝罪儀,未著錄編撰人。《道門科范大全集》應是在唐代杜光庭編撰的基礎上,經宋代仲勵增補編修而成。盡管如此,《道門科范大全集》的許多科本,仍可視為唐代杜光庭的撰作。杜光庭編撰的科儀中,以禮斗科儀最具特色。
中華書局《廣成集》書影
值得一提的是,杜光庭修訂齋醮科儀時,“凡陸簡寂、張清都科中有毫發之異同,莫不逐事考證”。[10]廣成書中未嘗遺陸張二君之說,自執一己之見,可謂洪纖悉舉,具細兼收,其嚴謹的撰作精神,表現出一代科儀宗師的風范。
杜光庭在巴蜀期間,王公大臣、信徒道眾多慕其聲名,請為齋醮活動撰寫章詞,今本《廣成集》十七卷中,收有齋詞三十一通,醮詞一百八十六通。其齋詞有金箓、黃箓、明真、報恩、三元、受箓等;醮詞有北帝、南斗、北斗、九曜、周天、本命、庚申、安宅、三皇、八節、太一、還愿等。這些齋醮章詞的內容,都是為帝王、大臣、信徒、道眾選時擇日,修齋設醮,上章陳詞,啟奏天曹諸真眾圣,祈福禳災,保生度死。如《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說:
近以災殃所迫,疾瘵斯嬰,軫圣慮以慰安,降名醫而撫視,未蒙痊減,信用兢惶。伏念臣跡處塵寰,素昧修稟,立身履行,寧免愆違。或害物殺生,曾無惻憫;或摧鋒御敵,輕賜誅鋤。總戎乖申令之宜,為政有賞刑之失;幽夜致冤仇之訴,微躬成滯疾之危。又恐往世積生,尚縈釁咎,五行九曜,兼值災蒙。或興修有犯觸之非,或土木有侵傷之所。捫心省過,惟切懺祈,是敢拜奏寶章,崇修大醮,告虔下土,請命諸天。伏惟大道垂慈,至真鑒佑,敕靈司而解災度厄,流神貺而祛疾延生,落死箓于陰曹,定仙名于陽簡。故傷誤殺,冤債和寧,新罪宿瑕,元慈蕩滌,誓期勵節,永答道恩。[11]
杜光庭不愧是著名道教學者,其文詞章典雅,堪為道書之上乘。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卷五稱杜光庭:“學海千尋,詞林萬葉,凡所著述,與樂天齊肩。”南宋道士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杜天師傳》譽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12]杜光庭的齋醮章詞,成為后世道教章表書寫的范本。
注釋:
1、《道藏》第32冊第8頁。
2、《道藏》第31冊第476頁。
3、《道藏》第31冊第625頁。
4、《道藏》第9冊第346頁。
5、《道藏》第31冊第608頁。
6、《道藏》第31冊第345頁。
7、《道藏》第31冊第201頁。
8、《道藏》第9冊第464頁。
9、《道藏》第31冊第201頁。
10、《道藏》第31冊第472頁。
11、《道藏》第11冊第300頁。
12、《道藏》第32冊第8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