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洞天括蒼洞:似煙非煙 千年古仙居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仙居括蒼山洞,宋真宗皇帝賜名為“凝真宮”,地處道教名山括蒼山主峰米篩浪腳下,坐落在仙居下各鎮羊棚頭村西山。當地人稱四十五洞。唐時列為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國道教宗修煉地之一。
凝真宮(圖片來源于網絡)
仕途謫官真人道士樂居此洞修道
自東漢(公元25——220年)開始,括蒼洞稱為道教洞天。東漢時,太極法師徐來勒到括蒼洞任職,管轄括蒼洞周圍三百里,總管水旱罪福。到東晉穆旁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仙居單獨建縣(始名樂安縣),首任樂安縣令羊忻(湖北襄陽人)弟羊愔在四川省夾江縣當縣尉,罷官來仙居隱居在括蒼洞修道,后來得道成神仙。
曾在括蒼洞修道過的國內高道、名道,漢時除徐來勒外還有王遠,三國吳時有左慈、葛玄、蔡經;晉時有鄭思遠、平仲節、羊愔;唐時有葉常質;宋時有陳會真、馬自善、王崇等。
六代帝王賜名賜物 對括蒼洞重視非凡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唐宋皇帝對括蒼洞重視非凡,有六代帝王對括蒼洞有過賜名賜物:
1、唐玄宗李隆基皇帝于公元748年,得奏括蒼洞口出現一種似煙非煙,像云非云,郁郁紛紛的仙氣慶云覆蓋洞口,是為吉祥之兆,即頒布詔書,建造洞宮,賜名為“成德隱元”。
2、北宋真宗趙恒皇帝執掌時期,于公元1018年括蒼洞重新修繕,真宗皇帝改稱題額賜名為“凝真宮”。
3、北宋徽宗皇帝于公元1103年,奏聞仙居縣括蒼洞真徐來勒治理成效卓著,應予昭報,追封他為“靈應真人”。
北宋末期1121年,括蒼洞(凝真宮)毀于寇亂,南宋高宗趙構皇帝繼位后,于公元1127年進行了重建。北宋真宗皇帝賜名“仙居”,今已千年。
4、南宋孝宗趙慎在位,于公元1182年皇宮賜給凝真宮道士陳會真道教經典總匯《道藏》等經卷。
5、南宋光宗皇帝趙惇在儲宮得到有關括蒼洞靈驗的奏聞,給括蒼洞書贈“瓊章寶藏”四個字,賜給道士陳會真。
6、宋寧宗趙擴,在未登皇位時,就賜給括蒼洞“自己的手畫”和“金鑄星宮像”。
唐宋時期括蒼東極其興盛
括蒼洞興盛時期擁有的范圍廣闊,據公元1148年記載:南宋高宗趙構皇帝時期,擁有宮田1169畝,宮地1276畝,山林1858畝,合計4303畝。足見唐宋時期括蒼洞的興盛和地位的重要。
括蒼洞坎坷歷史 住洞道士努力修建
元朝異族統治中國,道教作為漢民族固有宗教,遭過異族壓制。明清以后,括蒼洞道教趨向衰微。明代后期佛教融入括蒼洞,佛道共處括蒼洞。明萬歷年間僧侶曾在括蒼洞建造佛舍樓居;清順治初年,僧禪在括蒼洞建立《凝真禪院講壇》;清康熙后期,括蒼洞道教觀宇也廢為僧居,但葛玄等道教神像仍屹然矗立;清乾隆年間,住洞道士對括蒼洞前的宋代“凝真宮”進行過修繕刷新;清同治年間,仙居縣令余麗元在其任職的三年間(1867——1870)將括蒼洞的宮田撥入仙居安洲書院,作為“洞宮學租”。
自民國至共和國初期,這個天然古洞存其自然,文革期間作為“四舊”,洞中佛道塑像等物均被破除。
八十年代,住洞道士自發籌資,粗粗修繕并在洞中塑雕葛玄等道教和佛教塑像20多尊,原有的“凝真宮”古殿宇飽經歷史風雨,尚灑潑著古韻古味,加上括蒼洞側蓄水850萬方的括蒼水庫點綴著括蒼洞景觀,常有不少香客游人到此觀瞻。
韓濤到括蒼洞考察 仙居蜚聲中外
1984年11月21日,聯邦德國高級進修生韓濤到括蒼洞考察。韓濤(中國名),在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進修,他為撰寫《宗教與哲學》的論文,與該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組施忠連一起,持上海市公安局和浙江省教育廳外事處介紹信,于1984年11月到黃巖、天臺、仙居三縣境內考察道教的洞天。括蒼洞天蜚聲國內外。
篤信道教的宋真宗趙恒皇帝有感于括蒼洞天的靈驗和括蒼大山的靈秀,于公元1007年4月30日詔改縣名永安縣為仙居縣,至今,縣名“仙居”逾千年,“千年古仙居,乃為道教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