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上傳說多 仙人得道無處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巍巍四明山,方圓八百里,二百八十峰綿延余姚、鄞州、奉化、上虞、嵊州等縣、市、區。從漢代起,有眾多的道家、隱士在山中或煉丹采藥,或隱真學道,留下大量的神奇傳說,單在余姚境內至今仍有許多遺跡可尋。
四明山(資料圖:圖源網絡)
西漢 梅福
文獻記載早在西漢時梅福就來到四明山。梅福是江西九江郡壽春人,少有文采,曾任九江郡文學,補南昌都尉,見王莽篡權亂政,便輾轉入梁弄東明山隱居。在學道修仙之余,他還經常為山民治病,因醫術高明被奉為仙人。
民間傳說梅福升天后,猶化作乞丐常來東明山仙井施放仙藥,使山民解除病苦。至今東明山上梅福草堂遺跡仍依稀可辨,梅仙井清晰如故。值得一提的是,梅福在余姚期間,還為自己的三女兒擇了一位夫婿,即是被后世稱為漢高士的嚴子陵。
東漢 劉阮遇仙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四明山上又流傳了一段仙凡佳話———劉阮遇仙。
據南朝劉宋時臨川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有一年,剡縣(今紹興嵊州)人劉晨、阮肇入天臺山(是時四明、天臺為一山,同謂之天臺)采藥,至溪滸迷路。兩人見水中有桃花、粽葉順流而下,猜測上流必有人家,遂順溪而上,遇到兩位穿絳裙碧衣的絕色女子。兩女將他們接到桃源洞,以胡麻飯、山羊脯招待,并說:“妾乃天帝之女,居此數紀,吞天地之精華,食芝蘭之淑氣,今與君有緣。”于是雙雙結為夫妻。
居半年,劉、阮兩人思鄉求歸甚切。兩女見狀說:“罪根未滅,使君等如此。”即喚請九天仙女共作歌舞送別。劉、阮兩人回到家里,才知道他們的子孫已經傳至第七代,真可謂“天上方一日,人間已一年”。后來兩人想再回到當年遇仙之所,則再也找不到路了。至西晉武帝太康八年(287),劉、阮兩人再次入山,遂不知所蹤。
據唐代名士謝遺塵考證,當年劉阮遇仙的地方即為今天大嵐鎮的四窗巖。自唐代后,劉阮遇仙的故事被廣泛地寫入詩詞、歌賦、戲曲之中歌頌不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引用最多的典故之一,唐教坊還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一個叫《阮郎歸》的詞牌名流行千余年。
劉阮遇仙(資料圖:圖源網絡)
東漢末 劉樊升仙
東漢末年,有江蘇下邳人劉綱為上虞令。
劉綱性喜神仙方術,聞有一位得道仙人白道人(又稱白君)隱居在梁弄白水山潺湲洞側,便棄官掛印,偕夫人樊云翹雙雙拜白道人為師,在洞側結廬學道。匆匆過了數十年,兩人道術漸進,能檄召鬼神,禁制度化之事。相傳劉綱為了檢驗自己的學道成果,經常與樊云翹較量法力,結果事事遜于樊云翹。學道既成,將升天,會交友于大蘭山頂。劉綱攀援一棵皂莢樹數丈,然后向上飛舉,與眾親友揮手告別。樊云翹則在樹下一座橋邊,等一片祥云飄然而至,也腳踏彩云冉冉而去。
劉樊升仙的故事載于晉葛洪的《神仙傳》。大蘭山今稱大嵐山,大嵐鎮上至今仍有升仙山、升仙橋等地名。而白水山今稱道士山,山上潺湲洞雖已不存,但洞旁號稱“浙東第二瀑布”的白水沖瀑布仍長流不歇。后來,人們在他們升仙的地方建了一座祠宇觀,又在觀旁建樊榭以祀樊夫人。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因為祠宇觀山高路遠,而移置于白水山潺湲洞旁原為奉祀白道人的白水宮。明正德、嘉靖年間,祠宇觀圮。2005年,梁弄鎮政府為開發旅游資源,在舊址附近建玉皇殿,恢復了朝天門、八卦壇、過云橋等建筑。
升仙橋(資料圖:圖源網絡)
孔佑乘白鹿 仙去
南朝梁時,會稽孔道隆、孔道微天師世家的從孫孔祐居樊榭學道。他曾見山谷中有錢數百斛,在他眼里不異于瓦礫,而樵者爭相取之,結果都化為瓦礫。有一天,一頭白鹿中矢來投孔祐,孔祐養其創,痊愈后而去。數年后,白鹿再來投孔祐,孔祐遂乘白鹿仙去。后人在樊榭旁建鹿亭以紀念這件事。現在余姚尚有鹿亭、白鹿等鄉村,名稱都根據這個典故而來。
羊額古道
舊時人們從梁弄上四明山,須走一條叫“羊額嶺”的古道。
古道附近的山上,生產聞名中外的名茶瀑布仙茗。關于瀑布仙茗及羊額古道,也有一段傳奇故事。
南朝梁時任昉在所著的《神異記》中說:“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曰:‘吾丹邱子也。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他日甌羲之余,幸不忘也。’洪因立茶祠,是后往往獲大茗焉。此嶺所以名羊額也。”到了唐代,瀑布仙茗因載入陸羽的《茶經》而聲名遠揚。如今,在羊額嶺下的道士山、建峒岙,仍生長著大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樹。2009年,大嵐鎮政府在羊額嶺上的大嵐村重建了茶祠,供好古者憑吊、
羊額古道(資料圖:圖源網絡)
梨洲的典故
大家都知道,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黃宗羲有好多字號,其中最有名的是梨洲。他的這個號,也有一個典故。
東晉時,會稽人孫綽與族兄孫統同游四明山,偶得梨數枚,環顧左右人跡杳然,懷疑為仙人所遺,便名其地為梨洲山。
明代詩人汪綸曾有詩云:“梨因孫綽來時見,桃是劉綱去后栽。”
清軍入關后,黃宗羲率義軍在梨洲山抗清,遂以梨洲為號。
新中國成立后,梨洲山所在地先后成立梨洲村、梨洲管理區、梨洲公社、梨洲鄉,現屬四明山鎮。
因為四明山有如此豐富的仙道人文歷史,所以在唐代道士司馬承禎編撰的《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唐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都載明四明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洞天,名曰丹山赤水洞天,由真人刁臨一治之。
在黃宗羲主編《四明山志》時,又將今余姚境內的茭湖山、梨洲山、大隱山定為道教三大福地,四明山由此更是名聲大振,前來尋訪的四方人士絡繹不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