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山上北岳廟 道教第五小洞天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fā)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shù):次
北岳廟坐落于曲陽縣城西南,為華北著名的道教圣地。
道教第五小洞天
北岳廟坐落于曲陽縣城西南
其山名北岳恒山(常山),稱道教第五小洞天——太乙總玄洞天;其廟原名北岳祠(觀,亦稱真君觀),宋改北岳安天元圣帝廟,供奉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大帝。因傳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率領起義軍在此廟駐扎過,故廟內大殿又稱“竇王殿”。為歷代帝王祭祀北岳的地方(曾有39代帝王到北岳廟祭祀北岳大帝)。
據明刻《北岳廟圖記》載,北岳廟原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占地面積17.3萬平方米,主要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最南為神門,向北依次為:石橋、牌坊、朝岳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鐘樓、鼓樓、飛石殿、德寧之殿、后宅門等。現(xiàn)存建筑有敬一亭(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德寧之殿等10座建筑,及飛石殿、石橋、牌樓等遺址。
恒山大帝
北岳廟原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
北岳大帝為五岳之一的恒山大帝,為道教所奉岳瀆尊神。道教《神仙傳》稱,北岳大帝為黃帝之孫顓頊大帝。唐天寶五年(746年),封北岳神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加封北岳神為安天元圣帝。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加封為安天大貞元圣帝。北岳大帝的姓名,說法不一,《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四引《恒岳志》里說:“顓頊氏為黑帝(根據古人五行的說法,北方屬水,色黑,所以北岳神稱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將軍,姓莫名惠。《歷代神仙通鑒》卷十五又云:“北岳無慮山(太乙總玄)郁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鱷(金蟬第三子)。”《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洞二山為儲副。岳神姓晨諱鱷。”北岳大帝的神職,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稱,“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濟涇渭,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虺昆蟲等屬。”北岳大帝的形象,《云笈七簽》說:北岳神君服玄流之袍,戴太真冥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統(tǒng)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初建北岳廟
每年十一月朔日(初一日)為統(tǒng)一祭北岳日
祭祀五岳是封建王朝江山一統(tǒng)、社稷永固的標志,五岳的祭祀由來已久,相傳唐堯時期即尊四岳,恒山為北岳,西周辨九州為九鎮(zhèn),其中正北稱并州,其山鎮(zhèn)名恒山。到秦漢時期,對岳鎮(zhèn)更加尊崇,西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確封五岳,即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此后,五岳始成定制,每年十一月朔日(初一日)為統(tǒng)一祭北岳日。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帝祀泰山返北地祠常山(恒山)瘞玄玉,祠位于恒山北谷。后在山南側臺峪建北岳觀。晉魏時期又在今曲陽縣城西北建神殿,為東廟。臺峪北岳觀稱西廟(唐代改安天王廟)。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500~512),在今縣城新建北岳廟。隋仁壽元年(601),在廟內建舍利塔,繪制帝像,設立壇場。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擴建。北宋初,契丹入侵縱火焚廟,次年宋太祖詔旨重修。新中國解放前期,毛主席從阜平城南莊路經北岳廟,曾撥3萬斤小米用于維修保護北岳廟。
天子祭祀北岳廟
曲陽北岳廟逐漸蕭條
自漢代起,祭祀北岳恒山活動頻繁。北魏太武帝時,設置90人專司祭祀。隋大業(yè)五年(608),隋煬帝臨北岳廟祭祀,河北道郡守畢至,并大赦天下。唐武德、貞觀年間,年各一祭。宋太祖時詔以縣令兼廟令,宋真宗時祭祀更為隆重,遣使奉五冊袞冕等祭品,設立壇場舉行祭祀。蒙古憲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間,全真道士杜志寥奉掌教大真人李志常命重建北岳(真君)觀,并任真君觀(廟)提點。李志常大真人于此代皇帝祭祀北岳大帝,并到道教第五小洞天(北岳常山洞)——金龍洞投金龍玉簡,祈佑社稷永固。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下詔加封北岳為安天大貞元圣帝,道教全真教掌教張志仙代皇帝建醮祭禱,并立封神詔旨碑。張志仙并兼北岳廟提點。元英宗(1321~1323)、泰定帝(1324~1328)間,全真道士孫道微、趙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廟住持、提點,代皇帝建醮祭禱北岳。清順治十七年(1664)北岳山神祭祀活動由曲陽北岳廟改至渾源。曲陽北岳廟逐漸蕭條,但北岳廟內仍有民間祭祀活動。
現(xiàn)存廟宇看點多
北岳廟現(xiàn)存主體建筑德寧之殿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位于中軸線后部,為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筑。
大殿重檐廡殿式,琉璃瓦脊
宋元結合的建筑風格
大殿重檐廡殿式,琉璃瓦脊,青瓦頂,通高30米。殿周有月臺,臺周圍以漢白玉欄板和望柱,柱頭上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柱礎刻大蓮瓣。殿身平面布局與宋《營造法式》相吻合,面闊九間,進深六間,上層檐用單抄雙下昂六鋪作斗拱,下層檐為雙抄五鋪作斗拱。前檐明間、次間的枋上雕有云龍圖。磚砌墻基,上有浮雕人物花卉。德寧之殿的結構用材既接近于宋式,又在結構方面趨于裝飾性,反映了元代建筑過渡時期的典型特點。
壁畫描繪天地、五岳、四瀆之神聚會北岳恒山的故事
壁畫大畫面
殿內原有泥塑神像15尊,其中3尊為坐像,12尊為陪侍立像,形態(tài)各異,有的面目慈祥,溫文爾雅,有的橫眉怒目,面孔猙獰。大殿的彩繪磚雕有濃郁的道教風格,天花板、闌額、普柏枋等處,幾乎都有太極圖,位于團花中心或雜于其間,構成了畫面的要素之一。大殿內壁畫為元代所繪,亦是道教題材,描繪天地、五岳、四瀆之神聚會北岳恒山的故事,把天宮、地祇、山川、人物融為一體,生動地展示在人們的眼前。東壁繪《云行雨施圖》,西壁繪《萬國咸寧圖》,兩壁的壁畫各高8米,寬18米。北壁繪《北岳恒山神出行圖》,高8米,寬27米。壁畫總面積504平方米,畫面之大,為國內道教宮觀罕見。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